轉載于:中信出版墨菲|作者:貝多廣
從農村金融到鄉村金融,是一次飛躍;把鄉村金融放到鄉村振興背景下來討論,是一次拓寬。
40多年的經濟改革已經讓中國進入現代意義上的小康國家,但是,城鄉差距仍然是中國發展歷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當前,中國正在推進的幾項國家戰略中,鄉村振興戰略無疑是最重要的戰略之一。盡管過去數十年中各種扶農助農建設新農村的措施屢見不鮮,不過這次鄉村振興的立足點和視野與以往相比確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第一,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農業產值只占到10%以下,即使在農業大省這一比例也多在個位數;第二,農民家庭收入中農業收入占比越來越低,非農收入變得日益重要;第三,農村人口普遍外流,村莊在相當程度上呈現空心化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民事實上以城鎮作為生活基地。可見,鄉村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本質上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去振興每一個村莊,而是繼續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順應務農人員減少的歷史趨勢,推動農村向城鄉融合的愿景演進,以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平衡發展的宏偉目標。
貝多廣 曾戀云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中國農村相對落后的原因眾多,金融服務匱乏肯定是其中一項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土地、資本、勞動力三項基本生產要素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在需要資本的鄉村領域,實際上長期存在著資本外流,即資本從中西部流向東部發達地區,資本從農村流向城市,資本從農村金融機構流向主要為城市經濟服務的資本市場。從這一意義上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有賴于鄉村金融的重構,以扭轉鄉村資本長期外流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在幾乎全覆蓋的農村信用社基礎之上,雖曲折坎坷,歷經滄桑,其效率褒貶不一,但這套體系至今仍然在發揮最基層、最基本的金融服務功能。特別在普惠金融快速發展階段,以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為導向的金融服務得以比較全面深入地發展,從微觀層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有不少優秀的樣板,其中數字普惠金融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宏觀層面,為響應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號召,眾多大型銀行紛紛下沉,雖在較大程度上帶來人們對銀行業競爭格局的困惑,但客觀上有利于資金向鄉村傾斜,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資金外流的傾向。當然,大行下沉給我們呈現出銀行業競爭格局的新態勢,鄉村中小銀行艱難求生,以至于擔憂未來的長期趨勢。大型銀行下沉究竟利大還是弊大,有待實踐中的總結和學術上的研究。
就跟普惠金融一樣,對鄉村金融的認識絕不要停留在提供生產性甚至消費性資金上那么簡單,普惠金融的精髓在于為全社會提供公平的資源機會,比如同等教育和醫療的機會、職業發展的機會和創業投資的機會等。普惠金融重在“造血”而不是“輸血”,也就是幫助中小微弱的能力建設,鄉村金融也是如此。從本質上說,無論普惠金融還是鄉村金融,其宗旨都是在于社會結構的良性調整,也就是將貧富懸殊的金字塔形社會轉化成以中等階層比例為主的橄欖形社會。
鄉村金融源于農村金融,但不是農村金融的簡單升級拓寬,而是需要認識上的升華和實踐中的創新。以往我們經常在農村金融究竟歸屬于商業性金融還是政策性金融這類問題上舉棋不定,左右為難。縱觀全球各國經驗,我們必須認清鄉村的特殊性,即鄉村社會經濟具有的雙重性——社區綜合平衡發展與市場可持續增長兩者不可偏廢,必須雙重目標都達成。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在鄉村金融中,當前的短板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鄉村金融機構的定位比較模糊,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鄉村有必要專門立法建立一種長期專注于鄉村事業的金融機構,它既不是純粹受《巴塞爾協議》制約的商業銀行,也不是完全依賴政府財政資助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而是以社會和商業雙重目標為基礎的特殊社區金融機構;二是普惠保險有待廣泛發展,以完善鄉村居民的基本生產生活保障,增強抵御風險的韌性;三是需要建立更多的創業投資基金,讓每位鄉民(特別是返鄉農民工)都有機會成為創業者而不僅僅是打工者。
鄉村是一個特殊的有限競爭市場,市場失靈現象如何克服,這是全世界都關心和一直在研究的難題。從最前沿的國際動向來看,人們探討較多的是社會公益資本和善心資本(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參與合作商業資本共同攜手前行,形成混合融資形式的運作。這雖是一道難題,但也是一項不可回避的任務,我國在這方面的探索可能是全球范圍內做得最多的,但仍然有創新和突破的空間。
本書不是一本學術專著,不過它也反映了我們近幾年的思考和觀察。將其作為一本通俗讀物呈現出來,旨在能夠觸達更多讀者,以期引發城鄉內外的有識之士都來思考和討論這一話題,共同推進中國的鄉村金融建設。
*本文為《讀懂鄉村振興與鄉村金融》前言
目 錄
(向下滑動,可查看整個目錄)
(向下滑動,可查看整個目錄)
第一部分重新認識鄉村及其發展
第一章鄉村振興的大視野
鄉村振興,我們需要振興的是什么?
鄉村發展關鍵而持續的挑戰
是否有“萬能良藥”?
第二章 如何理解鄉村振興與鄉村金融中的“鄉村”
為什么不是“農村振興”?
作為一個地域概念,鄉村的廣袤或許超出你想象
為什么縣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第三章 認識今日鄉村經濟主體及其金融需求
誰是今日鄉村經濟主體?
鄉村經濟主體的經濟特征
鄉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
第二部分以生態體系的視角看待鄉村金融
第四章 何謂鄉村金融生態體系
從“農村金融”到“鄉村金融”
認識鄉村金融的生態體系
第五章 “支付+”是不是過氣熱詞
世界領先的“村村通”
從“通”到“用”
理解鄉村“支付+”尚未實現的潛力
鄉村支付“毛細血管”的升級
支付+公共服務
第六章 鄉村的韌性從何而來
當意外和疾病可以輕易吞噬一個家庭的財富
普惠保險可能比普惠貸款更重要
鄉村家庭的風險及其保險保障需求
鄉村小微經營者的風險及其保險需求
普惠保險的中國機會:規模效應與保險科技
第七章 鄉村也可以有財富管理服務
理而有財,還是有財再理?
不妨開一點腦洞:“鄉村私人銀行”了解一下
第八章 創投也有“鄉村版”
打工還是創業?
以廣義的視角看創投
扎根鄉村社區的風險投資
不止于信貸的小額信貸
第九章 鄉村金融離不開資本市場
多層次股權市場
債券發行和資產證券化
衍生品市場
第三部分鄉村金融的道與術
第十章 鄉村金融難在哪里
鄉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觸達“最后一公里”的基本服務模式
“最后一公里”問題的現實挑戰
“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解決思路
數字時代的“最后一公里”物理網點有何意義?
第十一章 鄉村貸款利率越低越好嗎
從城市到鄉村:“現金貸”替代產品的現實需求
如何看待“現金貸”替代產品的利率?
如何看待生產性小額貸款的利率?
低價更重要,還是可持續的金融機會更重要?
如何降低利率而不傷害市場活力?
第十二章 鄉村金融如何提升規模效應
聚合供應模式有哪些類型?
如何彌補鄉村小銀行的規模劣勢?
第十三章 鄉村金融的發展可以完全依靠利潤最大化的機構嗎
自由市場中的“雙重目標”
超越利潤最大化的鄉村金融淵源:雙重目標農業金融
從雙重目標農業金融到雙重目標鄉村金融
雙重目標金融出現的契機:利潤驅動為主的金融難以滿足鄉村發展需求
如何推動雙重目標金融在鄉村的良性生長?
第十四章 如何打造鄉村金融的優質生態?
明確定位
構建基礎設施
活化鄉村金融市場
布局能力建設長效機制
在2025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期間,如果您親臨會議現場,就能有機會獲得由作者親筆簽名的《讀懂鄉村振興與鄉村金融》一書。
如何報名參會?
請見上一條推送~
掃描二維碼,好書帶回家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