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近日廣西百色一起葬禮遇強對流天氣致墻體倒塌、多人死傷的事件,讓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第二落點有了新的思考。
01
“新聞”來自20天前
4月19日,廣西百色市右江區六塘村發生一起因極端天氣引發的葬禮事故。當日葬禮設置在六塘村一處空地,原本晴朗的天氣在下午突然轉陰,出現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17時許,當地瞬時風力達11級(風速28.9米/秒),伴隨短時強降雨和冰雹。葬禮現場旁一堵廢棄圍墻被強風刮倒,砸中多名參加葬禮的村民。事故發生后,傷者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但仍有 3 人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離世,另有多人受傷。
這起事故并未在第一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20天后,中國新聞周刊發文,從當事人親屬的角度還原了事件的基本事實。同時,部分事故現場的圖片、視頻也在社交平臺上開始傳播。
這些新內容為事件增添了新的關注,讓這一已經過去20天的新聞事件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被多家媒體轉發、報道。
02
新聞價值如何“二次”挖掘
在報道新聞事件的第二落點時,必須提供新的信息增量。媒體對新聞價值的再次挖掘可從如下幾方面推進。
在深度調查層面,記者可重新梳理事件時間線,通過走訪相關人員,如遇難者家屬、時間親歷者、周邊居民、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等,獲取未被披露的事件細節;借助專業機構力量,從技術角度分析事故原因,獲取新的專業解讀。
在視角轉換方面,嘗試從不同社會群體視角切入。例如,對于重大安全事故,除了關注直接受害者,還可聚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后續工作、當事人的心理影響與生活變化等。對于公眾普遍關注的“由誰賠償”問題,也可由媒體深入了解和剖析。
此外,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輔助挖掘。通過數據分析,追蹤事件在網絡上的傳播路徑與輿論焦點變化,發現公眾新的關注點;利用三維建模等技術,對事故現場進行全方位記錄與分析,為報道提供新的視覺呈現與事實依據,助力從 “舊聞” 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新信息 。
△新京報動新聞《重建現場》欄目,致力于“還原消失的新聞現場”,為報道提供新的視覺呈現,助力從第二落點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新信息 。
新聞價值的再次挖掘核心在于“增量信息”——新證據、新角度或是新解決方案。媒體若能抓住這些點,第二落點同樣能引發廣泛共鳴。
03
“事后深度追蹤” 并不過時
雖然時效性是新聞的核心特點,但錯過了“第一點”新聞,“事后深度追蹤” 的報道模式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好處。
從社會監督角度來看,通過對事故原因、責任認定、整改措施等方面的持續追問,媒體能讓公眾了解事件的全貌,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督促相關部門對類似安全隱患進行排查與整治,實現 “過時的事件” 向 “不過時的監督” 的轉化。
從新聞本身價值而言,“事后深度追蹤” 能豐富新聞內容的層次與深度。不再僅僅局限于事件發生時的簡單報道,而是通過后續的持續跟進,挖掘出事件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人文故事等,讓新聞更具內涵與厚度,滿足公眾對信息深度與廣度的需求。
此外,追蹤報道能夠增強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聯系。當媒體持續關注一個事件時,受眾會感受到媒體對公眾關切的重視,從而提升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與影響力,使媒體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與社會引導的作用。
有時,新聞的價值不完全取決于“新舊”,而在于能否抵達真相、回應關切。 第二落點的持續挖掘,正印證了媒體追問的力量。
校對 | 李立軍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