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水月庵橋》。
小橋流水,最是江南美景。
在浦江鎮浦放路,水月庵橋靜靜地安臥于一隅,記得它的本地人可能不多了。
之所以叫水月庵橋,是因其西北向原有一座水月庵。有水則有橋,水月庵橋的位置在依河而建的浦江聯合村,跨東紅衛河支流,由花崗石建成,青白色的橋身上赫然刻著“水月庵橋”四字,字跡娟秀,卻透著歲月的印痕。“小橋斜跨碧流沙”,橋洞下河水波光粼粼,涓涓細流緩緩流淌。
水月庵橋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初為木橋,后改建為石橋。明、清時曾兩次修繕。曾經的水月庵橋不但是水月宅和水月庵的通道,也是杜行老街出東街至召稼樓、魯匯老鎮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期間,石橋在戰火中遭損嚴重,幾乎坍塌。
抗戰結束后,當地人決意與相鄰的建崗村村民共同籌資重建,時有鄉人杜應麟組織工程委員會,親自募捐、購料。竣工時尚缺大米百余石,他賣田解難。據記載,該橋原為石制階梯橋面,重建時為便于船只互讓,改為平橋面,并南移20米左右。
水月庵橋 陳先智(攝)
春往秋來,幾十年后的水月庵橋除橋基與環拱較為完整外,日夜風雨的侵蝕使橋梁的護欄、石階和石板均嚴重損毀甚至丟失,失去通行價值的古橋再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21世紀初,閔行區人民政府又將其重建,古建筑工匠精雕細刻,極盡巧思,終于重現了古橋當年的風貌。經過改造,水月庵橋被改為花崗石質單孔拱橋,略呈東西走向,橋面總長為26.98米,中寬2.91米,兩邊臺階各22級。橋面兩側加筑花崗石護欄和六對望柱,橋身兩側楹聯石上刻有楹聯。
水月庵橋的上方是閔浦大橋,朝東北方向則是上海軌交8號線的高架橋。為保護石橋,當年規劃8號線浦江機務段和閔浦大橋東堍線路時,均避開水月庵橋所在之處,從而留住了水月庵橋的韻味。
漫步水月庵橋,聽著流水聲,仿佛時光也變慢了。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章悅怡
朗讀: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六(6)班 姚瑜軒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