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800元,在上海能做什么?租個房子?吃幾頓飯?也可能有人說,什么都做不了。
當“滬幣”的概念開始在社交網絡上盛行,上海這座城市逐漸被簡化、異化成一個粗暴的刻板印象:貴。
可是,故事會不會有別的版本?
這兩年,有三家菜場小店在上海的美食圈里悄然走紅。因地處閔行區梅隴鎮,它們被食客奉為“梅隴三杰”。
僅僅是從2800元月租的菜場里起家,它們各自把自己干成了一代網紅神店。互聯網上,甚至有人為了“誰是真正的‘梅隴三杰’”而爭吵。
不斷有人從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從外省乘坐高鐵,來到梅隴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只為吃一餐飯。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好奇,“梅隴三杰”究竟是從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野蠻生長起來的。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一個更大的命題變得豁然開朗了:今天的上海成本,究竟該怎樣計算?
2
如果說“梅隴三杰”的第三個名額,時常還存在一些爭議,匠心小廚、啊增今牛牛肉火鍋,絕對牢牢占據了前兩席。
這兩家店的共性是都起源于滬閔高架橋下的梅東菜場。
這是一個幾乎談不上“地段”的地方。隨著1995年上海首條地鐵一號線的開通,梅東菜場所在的位置,被整日呼嘯而過的地鐵線隔絕成了一個“孤島”。
菜場的西側是一個存在了30多年的花鳥市場。它是梅隴鎮上世紀一度成為上海規模最大的切花生產基地的產業轉型“遺跡”。
東側是一座老舊小區的盡頭,北側是斷頭路。普通人很難找到這個地方,就算是食客到訪,每次也免不了“彎彎繞”。
無法想象,在這里做生意,能有什么客人。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要租一間有廚房、還可以勉強擺下幾張條桌的小餐飲店,一個月只需要2800元。
潮汕人李培增經營的第一家啊增今牛牛肉火鍋,就選在了這里。“當時懷里只有幾萬塊錢啟動資金,這里足夠便宜。”
上世紀90年代來上海做外貿生意的肖勇,也在差不多的時間經歷了人生的轉折。“外貿生意不好做了,創業無法承擔很高的成本。這里租金低,即便失敗了也覺得可控。”匠心小廚,就從那時起,成了啊增今牛牛肉火鍋的鄰居。
“奇跡”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李培增和肖勇自己也說不清。只知道經營了沒多久,小店開始需要排隊等位了。牛肉火鍋店的周末黃昏,排隊的食客就坐在巷子口的紅色塑料椅上,從下午等到天黑。
匠心小廚最早是做燒臘的。逼仄的小店只有一張圓桌。來的人多了,有食客催著肖勇做點“大菜”。于是,一晚上只接待一桌的“私房菜”模式,成了肖勇主要的業務。
沒有菜單,老板做什么吃什么,食材就從旁邊的菜場里買。為了吃上一頓,有人排隊到了一年以后。
3
“梅隴三杰”為什么能受到追捧?其實每個食客心里都有答案。口味地道、食材新鮮、價格公道。
豉油雞蓋飯,是匠心小廚的拿手菜。外賣價20多塊錢一份,分量十足。這是肖勇作為一個粵菜大廚的基本功。
從外貿公司出來之后,肖勇特地去學了廚師。廣東韶關人的身份,加上家人開飯館的多年經驗,讓他的轉型之路走得十分順暢。在匠心小廚開業以前,他已經掌握了粵菜中的功夫菜、海鮮、點心、燒臘等各個品種。
當那些大牌連鎖粵式早茶館子逐漸從廣東開進上海,再從上海市中心延展到近郊、遠郊,越來越多的食客,開始在比較中,吃出了匠心小廚的“匠心”和“良心”。
點評網站上有一類評價,是給“梅隴三杰”的。“100塊錢吃出300塊錢的效果。”匠心小廚是這樣,啊增今牛牛肉火鍋也是這樣。
花了兩三年時間,李培增輾轉七八家潮汕牛肉火鍋店,就為了學習如何選肉、切肉、熬湯、鹵制等手藝。
食客也忍不住驚訝,為什么同樣是牛肉火鍋,他家的肉,怎么煮都不柴,牛肉的每個部位都能吃出獨特的口感。
殊不知,這是李培增用心的結果。他幾乎吃透了一頭牛每一塊筋骨的特性。
小店還是太偏僻了,做不了過路客的生意,靠的僅有口耳相傳。
于是,最早從梅隴附近居民時常光顧,到口碑逐步蔓延至梅隴以外的地方,再到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成為“上海網紅店”,它們積累起的所有擁躉都是自發的、無序的、沒什么道理。
可如果深入閔行的街頭小巷,答案似乎又顯而易見。
4
在近年來的數據統計中,全市超過12%的“新上海人”,居住在閔行。如果把外來常住人口數量平均到每平方公里,閔行以3300人的數字,位列全市第一。
五湖四海的人,在數十年里,塑造了這個城市擴展區域多元的商業格局。在閔行,你幾乎可以找到全國各地的美食。每一個類別的餐飲店,都有脫穎而出者經久不衰。
而梅隴,更是閔行最早繁榮起來的城市邊界。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益民啤酒廠等國有工廠和一批鄉辦企業在梅隴鎮興起,同步建起的、滬閔高架橋下連片的“梅隴新村”,讓一代產業工人實現了安居樂業。
隨著地區的發展和越來越多商品房小區的興建,梅隴又變成奉賢、金山等遠郊老百姓進入市區的第一站。梅隴,始終是上海這座城市邊界不斷向外延展、產業持續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人們在梅隴住下,在梅隴消費,在梅隴完成了與名不見經傳的菜場小店的雙向奔赴。
肖勇說,上海有獨特的商業承載力,這是國內任何一個城市沒法比擬的。
肖勇的客人里,有“老外”“海歸”,也有全國各地的游客。他給自己算過一筆賬,如果回廣東老家開店,的確能省些固定成本。“可是店也許開不了幾個月。不像上海,有那么多人,那么強大的消費市場,給了我們這些小店安身立命的可能性。”
李培增說上海是個規矩的地方,做生意辦事“一碼是一碼”,不求人、不托關系,就憑一身手藝,就能吃得開飯。
今年是李培增在上海的第14年。這14年里,他在上海完成了學徒,開了自己的門店,和愛人成了家,生了小孩。
“我們就住在梅隴,小孩也在這里上學。現在回到老家,反而變得不習慣了。”
食客里,有人趨新,也有人懷舊。
在李培增終于決定把啊增今牛牛肉火鍋開成連鎖店以后,菜場老店一度經歷了一些波動。但很快,新的客人增補進來,加上一批只認情懷的老饕,火鍋店又恢復了經營彈性。
“像我們這樣的店,性價比高、薄利多銷,客人都是會用腳投票的。現在一到周末,老店新店都免不了排隊等位。”李培增說。
5
李培增的生意做大了,立足閔行持續拓展分店。
肖勇的店也接連傳來喜訊。
他先是在楊浦區開了一家可以堂食的店,發現老客人不惜跨越大半個上海,從西南的閔行,追隨到東北角的楊浦。
后又在離老店不遠的地方,盤了兩處鋪子,這才勉強填補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口腹之欲”。
年初,肖勇突然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約。豫園商圈的業主方復星集團,在對城隍廟附近的一處老房子業態調整的過程中,通過一些美食博主的推薦,了解到了匠心小廚,并邀請肖勇,帶著手藝加持上海黃金地段的美食市場。
“真的沒想到,我們這些一沒名氣傍身,二沒資本背書的普通創業者,也有被關注的一天。”肖勇說。
到今年夏季,匠心小廚(豫園店)就要正式亮相了。同步還有一家分店,將進駐巴黎春天商場。
兩個普通的小店老板,在時間和汗水的見證下,實現了兩個不普通的上海夢。
再回到那個關于成本的命題上來。沒有一座城市,可以簡簡單單用“貴不貴”來定義。
每個人,究竟該如何計算在大都市生活、就業,乃至成就夢想的成本呢?其實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原標題:《2800元月租的菜場,“養出”兩家網紅連鎖餐飲,背后藏著一個更大的命題》
欄目主編:茅冠雋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杜晨薇 吳越 朱倩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