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皇就職典禮的許多儀式與禮器,其淵源可追溯至千年前
當最后一縷白煙消散在梵蒂岡的天空,新當選的教皇步上圣彼得大教堂的陽臺,這場教皇就職的盛大儀式并未就此結束。
通常在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新教皇的一周內,這位羅馬天主教會的新領袖會主持一場莊嚴彌撒,接受象征教皇職權的傳統信物。
數十萬朝圣者齊聚圣彼得廣場或大教堂,見證這一授職典禮。“正式的就職流程是全球性盛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 喬治城大學歷史教授兼教務長瓦妮莎?科科倫指出,“它以全套儀式和禮器呈現莊重感,同時也確認教皇作為國家元首(注:指梵蒂岡)及 14 億天主教徒代表的地位。”
以下揭秘新教皇就職儀式中部分儀軌與象征物的歷史淵源。
教皇曾以加冕禮宣告權威
千余年間,教皇就職儀式充滿帝王氣派,折射出教皇作為意大利中部 “教皇國” 統治者的世俗權力。直到教皇約翰?保羅一世就職前,新教皇都會像君主般乘坐便攜王座,接受長達六小時的加冕典禮 —— 儀式通過繁復儀軌彰顯其政治與精神權威。
加冕時,教皇會戴上手工精美的三層冕(拉丁語稱triregnum,意為 “三重統治”)。科科倫解釋:“它象征教皇的三重權力 —— 教導、治理與圣化。” 這些鑲滿珠寶、蜂箱狀的頭飾由銀或金制成,最重可達 20 磅。
盡管部分教皇會佩戴前任的三重冕,但多數情況下會定制新冕。 20 世紀 60 年代,推動教會現代化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將三重冕從教皇正式服飾中移除,加冕禮也被更簡樸的授職儀式取代。
最后一位佩戴三重冕的教皇保羅六世,將自己的冠冕捐贈給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圣母無玷始胎圣殿。
基恩大學歷史學家、《關于教皇與教皇制度的 101 個問答》作者克里斯托弗?貝利托說:“新教皇有權自主決定,但三重冕重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除非在電影里。”
延續至今的傳統象征物
盡管皇冠已從教皇服飾中消失,法冠(mitre)仍被保留:這是一種尖頂折疊帽,由兩塊飾板通過織物連接,后部垂有兩條流蘇狀飾帶(lappets)。
法冠自 10 世紀起用于禮儀場合,其雛形可追溯至 8 世紀或更早的 “駱駝帽”(camelaucum)—— 當時教皇在莊嚴游行中佩戴的圓錐形帽。
較晚出現的是教皇權杖(ferula),其頂端為十字架或受難像,造型源自傳統牧羊人的曲柄杖,象征教皇牧養信眾中弱小者的職責。自保羅六世 1963 年定制銀質權杖后,其后繼者均沿用此杖,同時也會使用更早的版本。
就職儀式上,教皇還會接受另外兩件牧職權威象征物:首先是 “羊毛披肩”(pallium)—— 前后各垂一片飾布的圣帶,其歷史可追溯至 4 世紀,材質為羊毛,部分來自每年圣艾格尼絲節獻給教皇的兩只羔羊。
科科倫稱:“披戴羊毛披肩,既彰顯教皇作為‘善牧’的形象,也凸顯他對全球天主教會的管轄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