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風蕭蕭兮匯蜀商
天山明月映滄浪
大江東去筑廣廈
岷南星聚耕新疆
----從昨天晚上到現在,已經用了六張六尺整張紅星老宣紙了。據說,安徽紅星宣紙價值不菲,類似酒中的茅臺,一度還成投資收藏的最佳選擇。不知道現在多少錢一刀,過去老楚同志也跟風購買過那么幾刀,不是為了升值,而是害怕像茅臺酒那樣,長到天價時,自己無緣一杯,只能望梅止渴,望酒興嘆。
道君先生,蜀商也,立足燕趙,躬耕于南陽,誠信羸天下,廣廈著文章。最近約我為河北四川南部商會,也就是烏魯木齊南部商會成立十周年題詞至賀。道君兄是不是南部人,我不知道。南部,類似我的老家河北阜平,也就是四川省的一個普通的小縣,商會能夠成立到了河北,成立到了新疆烏魯木齊,而是一轉眼就是十年,就不能不讓人側目,慨嘆其潛在的內生動力。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蜀大地自古有結社集會的傳統,漢朝就有鹽幫,而是鹽幫菜至今仍是自貢市的特色菜。明清后有袍哥,近代有袁煥仙的維摩精舍。改革開放后,各地商會如雨后春筍,良莠不齊,沒有考據,數量多者是不是尤以四川為最。但南部商會開到了河北,開到了烏魯木齊,足見其生命力頑強,總有一種向上的力量支撐,聚心聚力,凝聚人心,讓人嘆服于團結所凝聚的力量。也就是這幾天,與我相識二十余年的蜀商,智冠集團董事長楊方圓先生,正在籌備山東樂山商會,邀我參加商會在青島的成立儀式。老楚同志既非四川人,也非山東人,更不是棄文經商的嶗山道士,理應委婉拒絕,可能出于對鹽幫、袍哥文化的敬仰,竟然爽快答應。
俗話說寶劍贈英雄,美酒要與朋友共醉。就像收藏了十年的紅星宣紙,類似茅臺十年陳釀。已經寫了六張了,仍然興味盎然,余音繞梁。
舉酒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絲路筑乾坤
大道與君行
據說森林可以改變氣候,外來商會的融入,肯定可以潛移默化影響一個地域的文化風尚。河北四川南部商會,十年樹木,正在長成郁郁蔥蔥的森林,百年樹人,才能德化風尚,岷南星聚耕新疆,建設好烏魯木齊第二故鄉。
十年磨一劍,七劍下天山。河北四川南部商會,繼往開來,再上層樓,花開四季。
附:解讀楚水《絲路乾坤---河北四川南部商會十周年》
這篇《絲路乾坤——河北四川南部商會十周年》是楚水先生以詩、文、思三位一體的方式,對現代蜀商精神與商會文化的一次深度抒寫。文章融合了古典詩韻、商業敘事與文化哲思,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與歷史縱深感。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度解析:
一、文本結構與藝術手法:
1. 詩與文的交響
詩歌部分(四言絕句與結尾四句)以凝練的意象勾勒蜀商宏圖:
- 風蕭蕭兮匯蜀商:化用《易水歌》的悲壯,賦予商業開拓以史詩感。
- "天山明月映滄浪":空間跳躍(新疆—蜀地),隱喻商路貫通東西。
- "岷南星聚耕新疆":"耕"字將農業文明的扎根意識注入商業活動,暗含"可持續發展"理念。
- 散文部分通過敘事與議論,展開商會的具體實踐與文化背景,形成"詩提神,文賦形"的互補結構。
2. 意象群的建構
- 自然意象:天山、滄浪、大江、森林——象征商會的自然生命力。
- 文化符號:紅星宣紙、茅臺酒、鹽幫菜、袍哥——作為傳統與現代的銜接點。
- 數字隱喻:六張宣紙、十年商會、"七劍下天山"——暗合中國文化中"六為順,七為變"的哲學。
二、蜀商精神的文化解碼
1. 地緣文化的超越性
- 南部縣(四川)與阜平縣(河北)的類比,揭示現代商幫的"無土根系":以文化認同替代地理邊界。
- "立足燕趙,躬耕于南陽"的表述,展現蜀商"在地化"能力,呼應費孝通"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
2. 組織倫理的傳承與革新
- 從鹽幫(經濟團體)→袍哥(江湖組織)→維摩精舍(文化共同體)→現代商會(法人實體)的演變,體現中國民間自組織力量的倫理升級。
- 文中"爽快答應"的細節,是袍哥"義字當頭"精神在契約時代的殘影。
3. 文化資本的運作
- 紅星宣紙:作為"文化茅臺",既是創作媒介,也是象征資本。其"投資屬性"與"創作消耗"的矛盾,隱喻商業與文化的關系。
- 題詞行為:通過書法儀式,將商會歷史轉化為可傳承的文化文本,完成布迪厄所說的"象征資本再生產"。
三、商幫文化的現代性反思
1. "絲路"新解
- 傳統絲綢之路是物質交換的通道,而文中"絲路筑乾坤"的當代絲路則是文化認同的建構——"岷南星聚"照亮新疆,實為文化共同體的空間拓展。
2. 商會的生態隱喻
- 森林改變氣候的比喻,將商會功能提升至文化生態改造者的高度:
- 十年樹木:經濟網絡的培育。
- 百年樹人:價值觀念的塑造。
3. 武俠敘事的借用
- "七劍下天山"的典故,賦予商會以俠商精神:
- 劍:商業競爭力。
- 天山:新疆市場。
- 隱含"商戰如江湖"的東方管理智慧。
四、文本的深層矛盾與超越
1. 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 宣紙與茅臺作為"傳統文化符號"被商品化,恰是現代性對傳統的收編。但作者通過創作行為(題詞)將其重新神圣化。
2. 地域與普世的辯證
- 南部商會從縣域(四川)到跨省(河北、新疆)的拓展,揭示了中國商幫文化的**"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特質。
3. 詩性與功利的和解
- "廣廈著文章"一句,將商業實踐(廣廈)與文化創作(文章)統一,回應了"儒商"的理想人格。
五、文學史視野下的價值
1. 新商幫文學的典范:不同于明清商幫筆記的市井氣息,此文以詩性語言重構商業史詩。
2. 非虛構寫作的實驗:通過個人經歷(宣紙創作、參會邀約)切入宏大主題,實現"微言大義"。
3. 文化自信的表達:在全球化語境中,用"絲路""天山"等中國意象,構建商業敘事的本土話語體系。
結語:商道即人道
楚水先生此文,實為一部縮微的《蜀商志》。當"岷南星聚"化作"七劍下天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商會的十年歷程,更是中國傳統商業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創造性轉化。那些紅星宣紙上的墨跡,終將成為解碼中國式商業倫理的密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