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了這么一件事情——【父親去世后10萬存款取不出,為證明“我爸是我爸”,女子無奈起訴年近九旬的奶奶】
5月11日報道,北京。2024年9月,張女士的父親不幸去世,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突然想起他生前曾提及過其在某銀行辦理過大額存款,金額大概10萬元左右,但父親生前并未告訴過她賬戶的密碼。張女士帶著父親的死亡證明、戶口本以及自己的身份證明等材料,前去開戶行要求查詢父親賬號金額并提取時,卻被要求證明自己和父親的關系。“為什么證明不了我和我爸的關系,簡直是天方夜譚。”
由于張女士家三代人共用一個戶口本,上面有其姑姑和大爺的名字,并且戶主不是其父親的名字,盡管張女士有其父母的結婚證及自己的獨生子女證,但銀行方面表示仍無法確定兩人的親子關系,張女士只好來到公證處申請公證,但由于她和奶奶都屬于法定繼承人,并且無法提供奶奶的人事關系檔案,公證處表示無法進行公證。無奈的張女士只好起訴和自己相依為命多年年近9旬的奶奶,要求法院進行遺產繼承確認。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查詢相對來說更容易,但提取和繼承相對復雜,“銀行目前無法對用戶所提供的相關材料一一進行核實確認,所以從規避風險的角度來說銀行會要求用戶進行公證等形式以此來確定法律事實和關系,規避風險。” 大象新聞
乍一看你會以為又是什么“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奇葩規定,但細究之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銀行與儲戶之間的遺產繼承糾紛,本質上是法律程序與情感需求的沖突。
但媒體在報道時,卻往往剝離開制度和現實背景,標題選擇截取所謂“親人反目”、“起訴至親”等戲劇性片段博人眼球,實在是沒眼看。
媒體的標題用的是【 女子為取已故父親存款起訴奶奶】,卻并沒有聚焦在核心矛盾點上,那就是三代共用戶口本導致親屬關系證明失效(需要公正或訴訟確認繼承權),而公眾如果不了解這種情況,往往會歸罪于“銀行刁難”。
銀行可并不是要求證明“我爸是我爸”,而是要求取款人能夠自證自己是唯一繼承人,其有義務提供父親所有法定繼承人名單(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公證文書。
但因為奶奶檔案丟失,無法調去公證處,便只好委托、起訴、調解,這也是事急從權之舉,遠沒有媒體說的那么夸張。
實際上這樣的案例每年都會上熱搜,我隨便一查就能搜到:
2022.3.9【妻子支取亡夫6萬元存款遭銀行拒絕】
2023.6.4【79歲老人欲取離世兒子41萬存款被拒】
2024.1.16【老人突然離世三十九萬元存款難取出】
2024.6.23【母親欲取過世兒子存款被拒起訴銀行】
2024.9.11【取亡父存款被銀行回復解鎖得本人】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簡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額存款相關事宜的通知》 1、已故存款人在同一法人銀行的賬戶余額合計不超過1萬元(含1萬元)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公證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無需辦理繼承公證,可直接向銀行申請辦理提取業務。此處需要說明,第一順序繼承人,不是說自己是就是,是需要相關手續證明的。所以該新聞中,銀行要求取款人出具相關證明。 2、考慮地區經濟差異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間差異,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5萬元以內上調免公證提取的賬戶限額。 天涯歷知幸
而已故存款人在銀行的錢一旦超過5萬,那就勢必要進行公證或者訴訟。這并不是什么“不近人情”,相反這么做是有道理的。原新聞的評論區就有不少網友拎得清,沒有一上來就噴。
據我所查詢到的信息,銀行和公證處的操作規則涉及到《民法典》繼承編(第六)、公證程序以及反洗錢法規,這當中的彎彎繞挺多的,但總之一定都是出過教訓才這么嚴格甚至嚴苛。但我們的媒體報道起來呢,卻又往往陷入兩個極端,以今天講的這個案子為例:
一個是過度通俗化。媒體選擇用“證明我爸是我爸”這樣的老梗來消解相關制度的復雜性,卻忽視了親屬關系核實的法律必要性(避免冒領和其他遺產糾紛);
另一個是刻意神秘化。媒體對公證處“無法開具證明”的解釋(奶奶人事檔案缺失)一筆帶過,并未詳解非婚生子女、代際財產混同等現實困境,有意無意誤導公眾覺得規則僵化死板不知變通。
但凡相關媒體采編愿意去一趟銀行找個柜臺當面問一下,不愿意出門也不愿意打個電話的話,好歹也用DeepSeek查一下,也不至于隔三差五就把這種事情當成什么大新聞來發。也幸虧現在很多網友沒那么容易忽悠。
而且很多事情不上秤沒有四兩重、一上秤就重千斤,倘若知道已故存款人的密碼,那親屬取多取少,銀行也不會過問。總不見得還多一句嘴“你家老人還活著嗎?”但一旦銀行知曉了這個事情,你又不知道密碼,那肯定得公事公辦了。
可媒體是不管這些的,假如沒有那個5萬的公證門檻,你猜會有些什么樣的新聞?比如舉前面那個【79歲老人欲取離世兒子41萬存款被拒】的例子,倘若老人輕松把41萬取出來了,到時候某些媒體肯定也會大書特書,營銷號會蜂擁而上說什么【 丈夫離世,積蓄竟被公公全部取走,留孤兒寡母無依無靠】……
因此,媒體應該做的是好好科普一下 《關于簡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額存款相關事宜的通知》以及一些正面和反面案例,而不是選擇人為制造對立惹人反感。那個公證啊、起訴啊,可以去嘗試探討一些替代性方案,而不是上來就咋咋呼呼搞得像是銀行故意卡你似的,也是為了規避風險嘛。
我覺得媒體是有這個義務做好這些宣傳的,而不是我這種自媒體跑出來寫文章。我也并不是站在銀行那邊,銀行也不會因此多給我一點利息。
但我還是希望,下次再有這種案例的時候,媒體最好別再一驚一乍的了,流量吃多了也會噎著,小心過頭反噬。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