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中寫到:“魏叔子(清·魏禧)論文法,析而為四:曰伏,曰應,曰斷,曰續……伏處不必即應,斷處亦不必即續,此要訣也。”而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讀法》中也寫道:“《三國》一書,有橫云斷嶺、橫橋鎖溪之妙。文有宜于連者,有宜于斷者。如五關斬將、三顧草廬、七擒孟獲,此文之妙于連者也;如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斷者也。蓋文之短者,不連敘則不貫串;文之長者,連敘則懼其累墜,故必敘別事以間之,而后文勢乃錯綜盡變。”這都談到斷和續的問題。
斷與續在作品中運用也較廣泛,如《水滸傳》三打祝家莊中就用了這一手段,金圣嘆在評點《水滸》時,也對這一手法作了說明:如兩打祝家莊后,忽插入解珍解寶爭虎越獄事。這一插入情節與二打祝家莊暗相呼應,使作品搖曳出動人的情態來。
在現代作家作品里也不乏其例,茅盾同志就曾指出過,姚雪垠的《李自成》也用了這一手段。如李自成突圍到鄂西,這一章結束,似乎應該寫農民起義軍馳騁中原。但作者并不這樣處理,而是一下子斷開,筆鋒一轉寫了“紫禁城內外”,去敘述沒落王朝內外交困的情景。這一斷,雖然割斷了闖王馳入河南的情節發展線索,但插入的這一部分,既為原來闖王順利地揮戈河南作了鋪墊,又為全書的情節發展另起了一層波瀾,展示了更為廣闊的藝西術畫卷。
我們運用敘述這一方法也應汲取這些經驗,在敘述過中要有斷有續,斷斷續續,以激起敘述的波瀾。那么,斷與續的明確概念是什么呢?即“敘述進行當中,往往因為表達的需要,要停頓下來,這就是‘斷’”。敘述中斷之后,插入描寫、議論、抒情、說明,或是另一段別的敘述;插入部分完成后再回到中斷的地方,繼續原來的敘述,這就是續。
對于斷和續的運用,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曾這樣說過:“章法不難于續而難于斷。先秦文善斷,所以高不易攀。然‘拋針擲線’,全在眼光不走;‘注坡驀澗’,全仗韁轡在手。明斷,正取暗續也。”
他的這個提醒很重要,我們在運用這種手段時,一定要把握住整根敘述脈絡,斷時要抓住“斷頭”,以便插入的部分完成后,與后面的“接頭”接上,不致斷線。
對于“善斷”這一點,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雖說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般應注意在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個階段,或情節氣氛有所轉換,或有意要引起讀者注意和加強感受的時候中斷,這樣才不至于顯得突然、生硬。至于續,需要把握住原來的敘述脈絡,做到“內義脈注,跗萼相銜”(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