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電視劇《狂飆》憑借著扣人心弦的劇情、成功的選角、演員精湛的演技,實現了收視與口碑的一路狂飆,引起網上的熱評。
《狂飆》的爆火帶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中,一起飆升的還有《孫子兵法》的銷量,因為劇中主要人物高啟強手不釋卷,酷愛《孫子兵法》,并將之活學活用,成功實現逆襲。
高啟強擁有靈活的頭腦與強大的膽魄,但最終仍然輸給了自己的貪欲與眼界,這是因為他只讀了《孫子兵法》,卻沒有讀過《資治通鑒》。兵法里的戰爭,只是政治的繼續而已,他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失敗也是必然。
《孫子兵法》看到一定地步,就應該讀《資治通鑒》了,思變、思危、思退。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
“如果你對出生以前這世上發生過的事情一無所知,你一輩子都將活得像個兒童。”
這便是讀史的意義。
而說起讀史,首先想到的,必是我國歷史上的“史學雙璧”,《資治通鑒》和《史記》。
如果說《史記》是一部“中國群星閃耀時”,寫盡了高光時刻與歷史傳奇,那么《資治通鑒》則是一部務實冷靜的“謀略之書”——
聚焦了歷代管理者的政策得失,與真正的權謀之術。
金庸說:“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歷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行事。”
兩代帝師張居正,曾親自注評《資治通鑒》,為萬歷皇帝講解;
謀略過人的康熙大帝,也將這部書視作自己管理、決策的重要參考,一生中反復閱讀揣摩。
《資治通鑒》中到底藏有怎樣的密碼,讓歷代精英、管理者如此著迷、奉若枕邊之寶?
一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來:
在廣為人知的“田忌賽馬”典故中,田忌采用孫臏的妙計,“下等馬對付其上等馬,上等馬對付其中等馬,中等馬對付其下等馬”,三局兩勝,大快人心。
《史記》中這樣皆大歡喜地寫道:
(田忌)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田忌贏了齊王的千金賭注,連帶著出主意的孫臏也受到賞識,被齊王封軍師。
一個大團圓結局。
然而,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卻幽幽地道出了后話:
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三勝,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執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齊國的相國鄒忌想要整垮田忌,找人陷害他,說他有謀反之心。齊威王很生氣,讓田忌自證清白。田忌百口莫辯,竟舉兵攻入都城,要捉鄒忌。結果打不過,就逃到了楚國。
▲ 《資治通鑒》手稿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齊王真的相信田忌要謀反嗎?謀略過人的一方霸主,何以如此輕信?
真相也許是:從賽馬時田忌用計贏了自己起,齊王便開始忌憚田忌的才能與野心。
何況田忌屢立戰功、手握重兵,又有孫臏這樣的親信,愈發成了主公的心腹大患。
鄒忌的誣陷,說不定正中齊王下懷,名正言順地除掉田忌。
若沒有《資治通鑒》中的這段后話,讀者心目中的田忌,可能還是教科書上那位知人善用、春風得意的齊國大將。
卻不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再加上作為屬下,野心過早地暴露,又未能謹言慎行、藏匿鋒芒,最終給自己招來災禍。
這就是《資治通鑒》為管理者鐘愛的原因,它過濾了歷史中虛浮的部分,只沉淀真正的“干貨”,那就是:
“做人”的智慧——洞悉人性人心,升維打擊。
“做事”的藝術——打通權謀之道,趨利避害。
無論是了解歷史,還是以先人的智慧來使自己明智、避免禍患,《資治通鑒》都值得一讀。
作者司馬光的視野何其深遠,他以時間為軸,將歷史人物一時的得與失,放到他漫漫一生中去看——
于是我們發現,個人看似神秘莫測的命途起伏,都不過是歷史規律的注腳。而懂得了這個“規律”,就能最大程度地避開禍患。
老話說,“做人要讀經,做事要讀史”,因為“史”會教給你做事的方法論。《資治通鑒》,無疑就是這樣一部方法論之書。
◎本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內容略有調整,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