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魚也太猛了吧!白條魚都被嚇瘋了!”
2025年5月6日,IP顯示為湖北宜昌的博主@雪浪飛虹在葛洲壩拍下了一段令人震撼的視頻:幾條體長近1米、目測重達50斤左右的巨型鱤魚正在水中橫沖直撞,所到之處白條魚群瘋狂逃竄,其中不少白條魚更是直接躍出了水面。
視頻一發出,評論區瞬間炸了鍋,有人高呼“禁漁效果牛啊”,也有人擔憂“鱤魚吃光小魚咋辦”,還有人躍躍欲試:“能不能把鱤魚撈一點上來,給其他魚騰點活路?”
鱤魚,江湖人稱“水老虎”,是長江生態鏈的頂級獵手。它們從幼年時期就展現出“殺手本能”,出生僅一周的鱤魚苗就會吞食其他魚類的卵,成年后更是每天要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三分之一的獵物。
一條50斤的鱤魚,一年能吞下數百近千斤小魚,捕食時甚至能撞碎漁網。這種兇悍的習性,讓它們成了長江禁漁后最受爭議的“明星物種”。
但鮮為人知的是,鱤魚本身就是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只是在長江十年禁漁之前的那么一段時間,鱤魚和其他魚類一樣,面臨著種群繁殖困難的窘境,以至于現在一直有人誤以為鱤魚是外來物種。
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中隨處可見體長兩米的鱤魚群,它們與白鱘、中華鱘共同構成“金字塔”式的生態鏈。然而,隨著過度捕撈和水質惡化,鱤魚一度瀕臨絕跡。
直到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它們的數量才以每年15%的速度恢復,如今在葛洲壩等水域重現的巨型個體,恰恰是長江生態復蘇的“硬核證據”。
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的第五個年頭,整個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如今更是有網友表示長江中上游是鳡魚的天下,中下游是大口鯰。這幾年,鳡魚和鯰魚越釣越大了。
水里的魚究竟有沒有變多,問問釣魚人就知道了,畢竟長期待在水邊,水里的魚多了,自然也就能多釣點,如果水里的魚變少了,想要釣多也不現實。如今有網友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見他也是有了相關的垂釣經歷。
也有人對此憂心忡忡,因為鱤魚吃魚太厲害了,尤其是那種體型已經達到了50斤以上的鱤魚,在長江里幾乎找不到敵手,更是有人提出貴州草海曾因魚類過度繁殖導致水草銳減,最終引發生態崩潰。
長江與封閉的草海不同:它的流動性讓魚類分布更均衡,江豚、寄生蟲等“隱形防線”也在默默調控鱤魚數量。2024年洞庭湖的監測就顯示,幼年鱤魚因感染錨頭鳋死亡率高達12%,成年個體則被江豚精準“狙擊”體長20厘米以下的幼魚。
鱤魚群的活躍間接拉動了生態紅利,它們驅趕小型魚類擴散基因、抑制藻類暴發,甚至吸引候鳥重建水陸生態網。中科院專家直言:“如果長江連鱤魚都養不活,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2017年至2020年,長江監測到的土著魚類僅308種,白鱘宣告滅絕,江豚不足千頭。而禁漁五年后,這個數字躍升至344種,長江鱘、胭脂魚等瀕危物種頻頻現身,江豚數量增長23%。
在重慶萬州,科研人員甚至拍到了消失30年的長江鱘;南京市民的手機里,江豚嬉戲的視頻成了朋友圈“爆款”。
葛洲壩下游60公里的全面禁釣區,更是成了魚類“避難所”。2024年聲吶監測顯示,這里的魚群密度比禁漁前增加3倍,白條魚等餌料魚的數量足以支撐鱤魚種群。
這種繁榮,本質上是一場“生態債”的償還,上世紀90年代,長江四大家魚卵苗量暴跌90%,如今終于恢復到6.2倍。
長江禁漁的初衷,是歸還生態系統的自主權。鱤魚的兇猛、白條魚的脆弱、江豚的精準捕食,本就是自然界的原始法則。正如湖北宜昌水產專家所說:“我們總想當上帝調控一切,卻忘了長江自己就是最精密的生態工程師。”
那些看似“泛濫”的鱤魚群,實則是長江重生的宣言,它不需要人類定義的“平衡”,只需要一場不被割裂的生命狂歡。
結語下次當你看到鱤魚群在葛洲壩掀起浪花,不妨放下“非黑即白”的焦慮。這翻滾的江水中,既有頂級獵手的野性,也有白條魚群的生機,更有江豚躍出水面時的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