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禁漁令頒布以來,幾十年未見的“水老虎”鳡魚重現常州,而且不止一只,大有泛濫之意。
據釣魚者說,曾在社交媒體見過體積最大鳡魚的接近兩米,體重差不多有一百斤。
釣魚者高興的同時,不免引起網友的關心,魚類的快速增長是否會失去生態平衡呢?
“水老虎”鳡魚
鳡魚屬于水中生物食物鏈的最頂端,它最擅長的是快速捕食獵物,很是兇悍,屬于頂級掠食性魚類,故被稱為“水老虎”。
科學研究發現,鳡魚的生長速度很快,食管長度較短,消化、排泄的速度很快,吞下的經濟魚類很快就可以消化、排出,因此食量驚人,所以個體身長可達3米,體重可超過200斤。
打路亞的人都知道,鳡魚成長的速度很快,個頭大,味道又鮮又美。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鳡魚乃是重要的淡水魚類,之后的這些年鳡魚的自然資源急速下劃,大多數的江河、湖泊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了。
而鳡魚作為食肉性魚類之一,一般只能用打路亞的方法才能釣到它們。
說起中國的漁業事跡,那要從遠古開始,據史料記載,早在人類初期,在南海附近以及東南亞各國沿海地區,就留下過漁民出海捕魚的痕跡。
后來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經濟發展,漁業在社會上的地位漸漸褪去,但在沿海地區,漁業還是作為他們的重要地位。
隨后的幾十年,隨著過度撈捕,和水污染等諸多問題的出現,水生物魚類快速衰退。
長江算是世界上水生物最多的河流之一,據統計,長江里有水生物4000多種,曾經作為我國漁業經濟中重要的地位,后因為大量捕撈,資源逐漸減少。
后來就有了禁漁令,太湖從2020年10月1日起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水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
近年來,隨著人工直接向海洋、湖泊等天然水域投放漁業生物卵子工作的有序開展和長江保護法的開展實施,魚類的數量種群逐漸增多,為鳡魚等肉食性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這種“魚群泛濫”的現象,是長江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一個積極信號,而鳡魚的數量也明顯比之前多了起來,對此,釣友們最有感應。
隨著鳡魚的數量增多,就算使用手竿、海竿、甚至是用素餌也能釣到它們,常州就有一位釣友用素餌釣到一條50多斤重的鳡魚。
釣友稱,本來是用素餌釣鯉魚的,結果有一條鳡魚捕食了上鉤的鯉魚之后,它自己上鉤了,釣友稱,自己還是第一次釣到這么大的魚。
這時,旁邊的一位路亞釣友說,你這種的鳡魚算不上什么大魚,我曾見網友航拍三峽大壩下聚集了大量的體型碩大的魚群,里面就有很多的鳡魚。
那些鳡魚看上去體型都很大,有一些可能接近兩米,體重超過百斤,在水中若隱若現。
以前,打路亞的釣友釣到鳡魚都屬于運氣爆棚的,可現在也有不少的當地釣友在社交媒體曬自己的釣到的大鳡魚,甚至有些釣友開心到把鳡魚掛在車上“游行”。
要知道在禁漁令之前,野生鳡魚屬于很是稀缺的魚種,運氣不好的時候,幾年都見到一條,禁漁令之后,有些釣友一天甚至能釣到好幾條。
生態環境的優化結果
這也充分體現了一個現象,從生態的角度來分析,鳡魚這種食肉魚類的增多,說明整體的江河生態得到了改善,環境變好了,魚類種群多了,然鳡魚這種魚類吃的好了,繁殖量自然也提上去了。
隨著鳡魚的數量增多,釣友們不免擔心,這會不會影響生態平衡。
對此有網友解釋到,近期鳡魚數量的增多,屬于短暫的繁殖期現象,隨著繁殖期的結束和完整生態鏈的自我修復,最終會達到物種平衡,無須人為干預。
如今據不完全數據統計,2022年,長江重點水域監測到的魚種數量有193種,比2020年增加了25種,漲幅14.8%。
2022年據統計長江江豚是1249頭,而2017年是1012頭,暴漲20%。
有不少網友曾拍到江豚在長江上嬉戲的畫面。
隨著生態環境的修復,除了魚種的回歸,有些消失了40多年的鳥類也重新回歸大家的視野,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每年也會到安吉越冬。
生態環境的修復,不僅讓魚類、鳥類等動物回歸家園,也構建了人類更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能在中國見到越來越多的自然生物回歸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