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4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4萬輛,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8%。4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5.6%,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2%,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4.8%,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雖然從市場份額和競爭勢頭上說,合資品牌仍然處于劣勢。但是,合資品牌在上海車展上確實秀了一把肌肉,推出了極具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從技術上來看,德系、日系等品牌深度綁定中國科技企業,例如大眾與Momenta合作開發智能駕駛技術,豐田聯合華為優化車機系統。
雖然以上變化在短期內不足以幫助逆轉銷量頹勢,但是從長期來看,合資品牌必然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目前中國新能源品牌正在經歷一場關于安全風波的當口。
所以,合資品牌還是有機會的,當然不是全部。
燃油車銷量遇冷
從4月份銷量數據和市場份額來看,合資品牌面臨著市場下滑、新能源滲透率低的現實問題。這和整體大盤也有相當的關系。2025年1-4月,燃油車累計銷量為359.2萬輛,同比減少4.8%;僅4月單月銷量為83.6萬輛,環比暴跌20.3%。
目前,合資品牌主要的銷量支柱仍然高度依賴燃油車(如日系燃油車占比超70%),在這種情況下,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下降在情理之中。
深究原因,合資品牌在產品開發等方面跟不上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導致其產品競爭力出現問題,然后市場份額迅速萎縮。中國汽車市場演變速度之快、勢頭之猛,出乎不少合資車企外方高管的意料。相對于產品層面的落后,合資品牌更大的問題出在供應鏈與研發體系固化。合資品牌長期依賴外方技術輸入,導致本土化研發能力薄弱。
以智能座艙為例,此前,德系車型如車機交互、語音識別本土化功能占比不足40%,且需經海外總部多層審核,導致功能更新滯后。比如大眾MEB平臺的車機卡頓問題長期未解決,而中國品牌已實現按月OTA升級。另外,合資品牌電池技術、設計風格等領域依賴國外總部的決策,而中國市場需求迭代速度遠超其響應周期。坊間有傳言,某合資品牌高管曾透露:“一款電動車的中控屏尺寸調整,需提交東京總部三次會議審議,耗時長達半年”。相比之下,零跑B10從立項到預售僅用11個月,其“用戶共創”模式深度傾聽用戶需求、快速響應市場反饋,直接將消費者需求注入產品定義。
就說憑借這樣的效率,合資品怎么拼得過中國的新勢力品牌。
雖然說,合資品牌在諸多方面仍然處于下風,但是,合資品牌在此次上海車展確實表現出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多種動力形式的新能源車型,和更多的中國本土供應鏈合作,加速布局智能化(如和Momenta合作)和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如CEA架構)。合資品牌拿出了積極的態度。
綜上,2025年4月燃油車銷量下滑是新能源替代、政策倒逼、技術迭代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合資品牌想要收獲新能源轉型的結果,需要長期應對。
轉型取得一定成績
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合資品牌集中展示了多款重磅新能源車型,涵蓋純電、增程、插混等多種動力形式,并深度整合中國本土技術與供應鏈。
具體來看,?眾展示了三款概念?:ID.ERA、ID.EVO和 D.AURA,分別是由上汽大眾、大眾安徽和一汽-大眾三家企業推出。上汽大眾ID.ERA是?款?尺?6座SUV,搭載EA211 1.5T增程器,綜合續航超1000公里,配備激光雷達、Momenta智駕系統;大眾安徽ID.EVO采?800伏架構,充電10分鐘即可?駛300公?,CLTC續航700公里,并整合了小鵬視覺智駕方案;一汽-大眾ID.AURA則基于專為中國打造的CMP平臺打造,電?架構為CEA,由?鵬參與研發。
豐田推出bZ5和鉑智7,分別以“性價比SUV”和“智能旗艦轎車”雙線出擊。bZ5定位中型純電SUV,軸距2880mm,預售價13萬-16萬元。搭載弗迪電池和momenta的智駕系統瞄準主流市場,內飾配備15.6英寸中控屏和旋鈕換擋;車頂可選裝激光雷達,支持L2+級城區輔助駕駛;鉑智7搭載鴻蒙座艙,定位D級純電行政級轎車,車長超5米,軸距達2950mm,主打高端市場。日產推出純電轎車N7,售價11.99萬-14.99萬元,搭載高通8295P芯片、Momenta智駕系統及AI零壓云毯座椅,上市首日訂單破萬。
馬自達推出了EZ-60,結合了空氣動力學和美感的設計。該車配備了4nm車機芯片、一體聯屏、零重力座椅、電子加流媒體后視鏡和CDC懸架,充分發揮雙方優勢。
本田燁GT,與momenta深度合作,并與寧德時代聯合開發CTB電池,車機接入deepseek。副駕屏采用可調角度的類似HUD效果的投影屏幕。
能夠感受得到,合資品牌在2025年呈現出主動進攻的姿態,德系依托合作和以及加速平臺化,日系聚焦混動與低價純電,總之是各出各的招。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未來,合資品牌還需在智能化、成本控制以及自研方面實現突破,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成功轉型。
百姓評車
2025年上海車展的高光以及4月份銷量的黯淡,說明合資品牌正處于冰火兩重天的艱難境地。合資品牌也通過本土化研發、性價比策略和智能化升級,正在重塑競爭力。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分化也是殘酷的,因為總有人會被淘汰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