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4 年是「鴻蒙」元年——短短一年內,鴻蒙5 走上歷史舞臺,完成了一個全新操作系統從零到一,匯聚星河的全過程。
那么,2025 年就是「鴻蒙終端」的元年——不久前,華為發布了首款搭載鴻蒙5 的華為Pura X,闊折疊的全新產品形態揭示了鴻蒙生態的巨大潛能。
而現在,一個更為重要的鴻蒙設備正式登場——鴻蒙電腦,這正標志著華為終端全面邁入鴻蒙時代。
電腦,鴻蒙化的重要一環
上周,愛范兒參加了鴻蒙電腦的媒體溝通會,并深度體驗了鴻蒙電腦——鴻蒙操作系統在電腦端帶給我們的體驗,讓我們感受到了電腦作為鴻蒙版圖重要一環,未來將會在互聯、AI 上的帶來革新性的體驗。
在我記憶里,還沒有哪個桌面操作系統,可以在亮相當天就提供成熟完善的硬件平臺,并且已經有了初步的應用生態。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鴻蒙電腦已經在華為內部秘密籌備多時。
2021 年,在鴻蒙系統小有所成時,鴻蒙電腦的操作系統原型也被提上日程,這也是華為首次對自研電腦系統展開探索——鴻蒙致力于成為「面向下一個十年的全場景智能操作系統」,而裝機量巨大的個人電腦,自然是鴻蒙生態當中的重要一環。
那一年,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已經達到 1.5 億臺,并且還在持續高速發展,龐大的設備基礎也成為了鴻蒙能夠繼續持續開疆拓土的重要因素。
兩年后,華為Mate 60 系列發售,意味著華為已過萬重山,也為鴻蒙電腦的落地掃清了障礙。歷經三年的系統原型和工程機探索,鴻蒙電腦在 2023 年就已經進入了商用機的籌備階段。
去年,「鴻蒙操作系統」以先行者的姿態正式發布,不到一年時間里就實現了應用生態從零到萬的突破。目前,已經有超 2 萬個鴻蒙應用及元服務上架,這樣快速建成生態的能力成為了鴻蒙電腦能夠順利誕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鴻蒙電腦的亮相,并不是「一夜爆紅」,而是多年的積累。
事實上,電腦產品線,一直是華為終端生態中的重要一環。
如果你用過搭載 Windows 系統的華為電腦,一定對內置的「華為電腦管家」印象深刻——這個神奇的應用,能夠讓 Windows 電腦與鴻蒙手機、平板進行多屏協同、數據共享等生態互聯功能。
只是「華為電腦管家」終究只是一種過渡的方案,電腦和手機上跑的始終是兩套系統,在手機備忘錄上記錄的內容,不會實時出現在電腦上,更不用提更自然的應用流轉、鍵鼠共享這些進階功能。
只有完全基于鴻蒙生態進行重新思考的電腦產品,才能真正成為鴻蒙生態的一環,才能打造華為辦公的新體驗。
對于數以億計的華為鴻蒙用戶而言,鴻蒙電腦也是一個眾望所歸的結果。
據市場研究機構 Canalys 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 PC 市場出貨量為 795 萬臺,其中華為的市場份額約 11%,超越了惠普、戴爾和華碩,成為中國出貨量第二的 PC 品牌,甚至一度占據了國內輕薄本市場份額的 25%。
▲ 圖源:Canalys
如何為龐大的存量用戶提供更加差異化的辦公體驗,以及如何促進更加巨大的潛在用戶轉化?
鴻蒙電腦就是唯一解。
基于鴻蒙生態的重新思考
雖然鴻蒙電腦才問世一周,卻具有相當的完成度。
它不只有花架子,而是已經可以滿足部分生產力的高效工具。
鴻蒙電腦既是對鴻蒙生態的補齊,本身也得益于這個逐步完善的鴻蒙生態。
獨行快,眾行遠,一個操作系統能不能長久,離不開應用生態的支持。基于鴻蒙電腦開發的應用,才是更好利用這個平臺的可能性。
對于開發者來說,鴻蒙電腦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市場的形成。目前已經有 150 多個鴻蒙電腦專屬應用正在加速適配,300 多個融合生態應用完成適配,到年底這個數字會超過 2000 個。
其中不少應用,不是單純從其他平臺簡單遷移到鴻蒙電腦上,而是開發者和華為合作,打造出具有獨特功能的鴻蒙應用。
由于和鴻蒙智能小藝助手深度結合,作為第三方應用的 WPS Office 應用,用戶也可以通過系統小藝助手的對話框,直接用簡單的自然語言指令,調用 WPS AI 生成大綱和 PPT 模板。
而像飛書、中望 CAD 等應用,則利用了鴻蒙生態「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優勢,實現「應用接續」的功能,手機端的線上會議或者圖紙,點擊一下就能無縫轉移到電腦上,免去了繁瑣的重新打開、進入流程。
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鴻蒙生態不是獨奏,而是多方合奏才能形成的交響樂。
如果說,應用生態是需要一招一式日積月累的內功,那么 AI 帶來的智能操作,以及鴻蒙生態的無縫體驗,就都是鴻蒙電腦人無我有的法寶。
作為后起之秀的鴻蒙電腦,反而有機會在 AI 時代彎道超車,因為現存的電腦操作系統,原型誕生于半個世紀以前,幾十年來修修補補,本就不是為 AI 而生。
作為 AI 時代誕生的產品,鴻蒙電腦則有著難以比擬的 AI 體驗。
不管是文字還是文件,通過鼠標選中后,右鍵都能直接發送到小藝助手進行 AI 分析;系統全局的 AI 搜索,可以通過關鍵字提示或者提問的形式,將特定的文件,從電腦中精準檢索出來。
以及一個第三方 AI 助手無法實現的系統級能力:小藝設備專家,只需要用戶說出指令,就能讓小藝實現復雜的電腦系統設置,具有重構用戶使用習慣的潛力。
鴻蒙手機、平板用戶接觸到鴻蒙電腦,就能發現這個原本應該是陌生的系統,充滿了自己熟悉的元素,甚至原本在這些觸控設備上的操作,也能無縫遷移到鴻蒙電腦上。
由于運行的是一個系統,鼠標、鍵盤、剪貼板以及文件能夠低延遲自然地在手機、電腦、平板三端流轉。
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協同模式「手眼同行」也得以解鎖:當用戶看向平板、手機等其他華為設備的屏幕,只要點一下 Ctrl 按鍵,就能將鼠標轉移。
這種人無我有的獨家生態互聯體驗,不僅能吸引用戶選擇鴻蒙手機、鴻蒙電腦,更是留住用戶人心的核心優勢。
這恰恰說明,鴻蒙電腦的目標不僅是翻越最高的山,更想成為流得最遠的河。
要抓住「可能性」,也要抓住確定性
57 年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演示了一套被稱為「聯機系統」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系統,包含了窗口、超文本、鼠標等圖形用戶界面元素,對現代計算機啟發意義巨大,因而這套系統又被稱為「演示之母」。
▲ 圖源:Hackaday
這套系統催生了施樂 PARC 的計算機演示項目,最終影響到了兩家公司各自的圖形用戶界面操作系統誕生,一家叫蘋果,另一家叫微軟。
作為一個發展了數十年之久的領域,電腦操作系統的格局基本穩定。根據去年的報告,微軟 Windows 占領了這個市場超過 70% 的份額,蘋果 Mac 搶走剩下的 15%,剩下 ChromeOS、Linux 等小眾系統夾縫生存。
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手機、平板等移動品類終端的沖擊下,個人電腦市場每年以不到 5% 的低速增長,牌桌上剩下的還都是那幾個老牌廠商。
華為進軍電腦產品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成功躋身成為頭部玩家,本身已經實屬不易,而開發電腦操作系統,想要在這個幾乎停滯的計算機系統中獲得一席之地,更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電腦和智能手機不同,后者銷量高、利潤空間大,足以撐起從硬件到軟件的龐大產業鏈條。
而個人電腦產品,在長期競爭中已經不具備太多利潤空間,為此付出的高昂成本也面臨難以回收利潤的風險。
但作為鴻蒙生態的重要拼圖,華為依舊選擇打造鴻蒙電腦,進一步推進終端全面鴻蒙化——其背后,是華為一萬多名工程師、2700 多項核心專利、20 多家研究所整整五年的努力。
全面邁入鴻蒙時代的華為,也抓住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個包羅萬象的操作系統,意味著軟件和產品不再是相互制約的關系,創作者們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以用戶體驗為原點,創造出全新的物種——闊折疊手機 Pura X 的熱銷,足以證明全面鴻蒙化蘊含的無限潛能。
時至今日,我們只是見到了輕薄筆記本形態的華為鴻蒙電腦,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會看到更多不同的鴻蒙電腦。這也意味著能開發更多新應用,創造更多新機遇——對用戶來說,有更多新選擇,永遠不是壞事。
倘若我們把視角置于更大的時間尺度,會發現另一條草蛇灰線:
在數字時代,操作系統就如土地一般重要,有了土地,才能打地基,才可建高樓,才有機會枝繁葉茂,并惠及所有生態伙伴。
在這個局勢愈發多變的當下,牌桌可能會被掀翻,選項或許會被收回,而鴻蒙化更大的價值,是讓我們能牢牢抓住這種「確定性」。
而這,需要生態里每個人的托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