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親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多爾袞的父母死的時候,他才15歲。父努爾哈赤重傷而亡,其母被迫自殺,這對年少的多爾袞是最大的不幸,而這也對其的成長和政治生涯上產生了深刻影響。
就在第二年,多爾袞就隨著他的皇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因為多爾袞征戰有功,所以皇太極賜給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而這年的多爾袞才16歲。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幾乎參加了所有的重大戰役,逐漸成為了杰出的軍事統帥。他總是親自沖鋒陷陣,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戰役中。因為多爾袞的沖鋒陷陣讓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也沖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
皇太極在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的時候,唯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的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著對抗與周旋的態度。天聰八年(1634)的時候,林丹汗因天花去世,皇太極看準這一時機,第二年便命多爾袞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多爾袞更是將林丹汗曾得到的元朝傳國玉璽呈獻給了皇太極,玉璽上面有“制誥之寶”四字。群臣奏請皇太極尊號稱帝,多爾袞也被晉封和碩睿親王,更加受到重用。
后來,皇太極猝死,因為其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托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多爾袞被迫誅殺阿達禮、碩話,與諸王、諸貝勒、群臣奉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帝即位。并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后,當即歸政。多爾袞就這樣顧全了大局,雖然沒有得到皇位,但卻是這場斗爭中的失勝利者。多爾袞擁立六歲的福臨登基,一切實權就掌握在他手中了,并與濟爾哈明商議罷黜限制諸王貝勒在六部的官職。
順治元年(1644)的時候,多爾袞禁止外國饋贈禮物給清朝的諸王貝勒們。濟爾哈朗與各個大臣們如果有事上奏要先奏請攝政王多爾袞,在書寫名字的時候,要多爾袞先之。因為多爾袞的專政,他成為了實際上清朝統治的最高統治者。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爆發后,明朝政權風雨飄搖。當權的多爾袞得知后,立即決定入關爭奪政權。而就在這個時候,鎮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本來已經向農民起義軍投降,但因為不滿意李自成對他家屬的侵犯而起身反抗。李自成得到這個消息后遂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清楚自己的實力根本不敵起義軍,于是便向清朝請求出兵援救。農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后,與吳三桂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吳三桂眼看自己軍隊就要戰敗,便即刻出關去歡喜嶺上的威遠臺拜見多爾袞,請求清軍的再次援助。多爾袞遂下令清軍分三路入關,向農民起義軍發動其猛烈的進攻。如此陣勢,起義軍自然敵不過,劉宗敏還因此在抗戰中受傷,大軍潰販。李自成見此情景,只得下令撤退,并返回北京。隨后,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便以“郊外祭天”為名而撤出了北京城。兩天后,清軍進入北京城。多爾袞經與諸王貝勒大臣們商議決定,將都城遷至燕京(北京)。
清廷之所以將都城遷至北京,即是出于“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長遠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認為,要“以圖進取”,所以必須遷都至北京,因為只有占據這個關口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后的基業才能更牢固。順治帝從沈陽到達北京,并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從那以后,清王朝便以北京為都,開始了長達295年的統治。
清軍進入北京后,阿濟格被授命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柱、鎮南王尚可喜等部三萬余騎,從大同經榆林、延安遷回進攻大順軍(李自成軍)。攝政王多爾袞又命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領孔有德、耿仲明所部進軍江南。因為此前李自成為了扭轉其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起便開始反攻,并打敗了清軍。多爾袞得知這一消息后,遂命正在南下進擊的多鐸轉兵向西,先解圍懷慶,然后再由河南渡黃河,聯合阿濟格,與其兩路兵同時進攻大順軍,形成南北夾攻之勢。李自成親自率領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銳部隊,一路北上,準備與阿濟格在陜北決戰。多鐸率軍進攻至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并于靈寶境內擊敗大順軍后趨向潼關。李自成聞訊后也急忙率兵掉頭趕赴潼關。清軍為了保證此次戰役的勝利,于是便增調部隊援助在潼關的清軍,更是調來了紅衣大炮加強裝備。就這樣,清軍與大順軍在潼關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后將大順軍擊敗。阿濟格率領的北路軍也是一路過關斬將,與多鐸的會師西安指日可待。見如此戰勢,又是南北受敵,李自成只好棄西安往南逃,出藍田,走商州(今陜西商縣),轉戰湖廣地區。阿濟格受命繼續揮兵追擊大順軍,劉宗敏率領的部分大順軍占領守備空虛的武昌,清軍追蹤而至,開始圍攻武昌。劉宗敏率軍棄城突圍卻遭清軍伏擊,劉宗敏負傷被俘,后被清軍用弓弦勒死。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所率的部分大順軍已經從漢陽經嘉魚、蒲圻退至通城。李自成在湘鄂贛交界處的通城縣九宮山玄帝廟中拜神時遭當地鄉民誤殺,至此,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徹底滅亡。
隨著多爾袞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強勢,他需要做的便是誅除異己。清太宗的大兒子肅武親王豪格,因為怨多爾袞不擁立他為皇帝,所以一直對他不滿。順治元年(1644)的時候,曾語言冒侵多爾袞,被固山額真、何洛會等人告發豪格欲與屬員等謀亂,并辱罵多爾袞,于是多爾兗變以“圖謀不軌”將豪格削去王爵,并將其廢為庶人,其同黨皆被處死。同年,豪格的王爵義被恢復。兩年后,多爾袞派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兵前往四川去鎮樂張獻忠的大西軍。又過兩年,豪格打了勝仗勝利回京,而多爾袞卻沒有為他舉行盛大的迎接儀式勝利,反而以其有“包庇部屬、冒領軍功及提拔罪人”等罪名將其囚禁于監牢。一個月后,豪格在獄中去世,多爾袞強納豪格福晉納為妃。
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古北口外出獵墜馬跌傷,一個月后逝世,時年39歲。順治帝率王朝大臣們在東直門外穿喪服迎多爾袞靈柩。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1657),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享太廟。
多爾袞執政期間,定都北京、平定中原,奠定了清朝的基業。主要的政治舉措有:重用漢人,輕徭薄賦,革除弊政,剃發易服,屠殺漢人,旗人占房圈地,捉拿逃人,役漢民為奴。在清朝王爺當中,多爾袞的稱號是最多的,證明了他39年短暫的一生,多姿多彩且轟轟烈烈。
多爾袞在活著的時候獨斷專行,被他壓制打擊過的政敵數不勝數。多爾袞去世,正是這些政敵報復的時機。其去世后,有人揭發多爾袞活著的時候想要謀朝篡位,并暗中制黃龍袍、黑貂褂、大東珠。緊接著,諸王大臣們群起而攻之,對多爾袞的罪名的控告也是越來越多,最后定性的竟然多達十四項之多。而長期飽受多爾袞壓制的順治皇帝也是即刻下詔,剝其爵位,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對其的封典,收籍財產充公。
順治帝又下令,毀掉多爾袞豪華的陵墓,鞭尸,當時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記述了當時鞭尸的細節:他們將多爾?的尸做從土中挖出來,先用相子打,再拿鞭子抽,最后還將他的腦袋割下,暴尸示眾。就這樣,多爾袞壯麗的陵墓瞬間變成廢墟。此間,在鞭尸的喊打的過程中,有兩位大臣上疏稱頌多爾袞功不可沒,并請求為其恢復爵位,結果卻被當時憤怒難抑的順治皇帝流放到了寧古塔。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順治帝的曾孫乾隆帝才下詔為多爾袞昭雪。恢復其睿親王爵位,并賜謚號為“忠”,而這時,距離多爾袞獲罪,已經過去了127年的時間。
在清朝親王當中,榮受“忠”字謚號的一共有三個人:睿親王多爾袞、恭親王奕?、末代肅親王善耆。但末代肅親王善耆受此謚號的時候已經是民國,是溥儀小朝廷所賜,
日本商人竹內藤右衛門在北京見過多爾袞,他是這樣寫的,多爾袞是一位三十四五歲的,身材瘦長的人。這時的多爾袞只有32歲,竹內藤右衛門所看到的多爾袞比實際年齡要稍微地老一些,身材是瘦長的,因為多爾袞是“病秧子”身體,就連多爾袞的侄子肅親王豪格都曾經說過,多爾袞是個“有病無福”的人。竹內藤右衛門還描述了多爾袞的地位和威風:“他是皇帝下面第一個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有什么事情都不能隨便參見。有時,要趁他上街的時候借機參見。街上的人見了他的王駕,都要匍匐在地,不許拍頭仰視……有一次,我們看到他出城打獵,后面跟著很多人馬,還帶上一年多只大鷹……”真是好大一個攝政王的氣派。
竹內藤右衛門說,他對我們日本人卻從不要求下跪,還叫我們走到他身邊去,說些親近安撫的話。加上這番評價,才是多爾袞真正的王者氣派,他內外有別,知道該如何在外賓面前展示帝國的國家風范,如果他對竹內藤右衛門等日本人也是威風凜凜,那反而有失禮儀了。
睿親王府多爾袞的府邸一處位于東華門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帶,另一處在外交部街。原來前者是順治年間為多爾袞進京后的府邸,而后者則是在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位后其后嗣子孫的府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