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跨進醫院大門,在診治疾病的同時,就同步進入了康復流程得到專業的康復醫療服務。
記者 | 黃 祺
煥然一新,闊別數年的上海市虹口區江灣醫院回到上海虹口區場中路原址,開啟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地處上海虹口北部的江灣,是一個帶著歷史厚重感的區域概念。百年來,江灣工商業興旺,但也曾經歷戰爭創傷。在這一方水土上,居民們對江灣醫院有著特殊的感情——很多家庭幾代人都出生在江灣醫院,這里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也是生命最脆弱時的安全港灣。
2020年,為了未來更好的發展,江灣醫院搬遷至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臨時過渡。2025年5月,全新的江灣醫院大樓落成啟用。
是回歸,更是全新的亮相。
在上海市虹口區的統一規劃下,江灣醫院以臨床康復一體化標桿醫院為建設方向,為上海這座超大型、老齡化的城市做出獨特的貢獻。
江灣醫院院長、骨科教授徐卿榮介紹,江灣醫院有著扎實的臨床醫療基礎,是上海市區域性醫療中心,康復專業本身也是優勢學科。江灣醫院圍繞“特色專科、特色康復”,以三級康復??漆t院為標準,實現轉型。
如今的江灣醫院,正在推進全新的“臨床康復一體化”模式。患者跨進醫院大門,在診治疾病的同時,就同步進入了康復流程得到專業的康復醫療服務。這種新模式將幫助患者更快康復、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醫療機構的創新探索,總是基于患者對生命質量越來越高的期待。江灣醫院的臨床康復一體化實踐,將為國內醫療機構提供寶貴的經驗。
診療開始,康復即開始
2025年2月,距離劉奶奶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僅僅一個月。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已經可以每天在家鍛煉,一天下來可以獨自行走1000多步。劉奶奶的康復進度讓一家人都放下心來。
醫生介紹,高齡老人如果因病長期臥床,繼發的肺部感染、褥瘡、尿路感染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人骨折后,早一天站立、早一天行走,對老人未來的生活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月前,87歲的劉奶奶因為摔傷導致右髖部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手術才有希望重新站立,正常生活。
考慮到老人高齡,且有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等基礎疾病,上海市虹口區江灣醫院迅速通過涵蓋骨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心內科、呼吸科、神經內科、營養科等多個學科R-MDT(Rehabilitation-Multi Disciplinary Treatment),一起為這位高齡老人制定了從康復評估指導、手術風險防范、營養支持、手術實施再到康復訓練的整套治療計劃。
手術前,康復專業團隊立即幫助劉奶奶做好術前康復評估,并指導術后康復的準備;骨科、麻醉科術中采用加速康復外科微創技術;手術后,伴隨著疼痛管理和營養指導,康復治療師第一時間開始為劉奶奶做早期康復鍛煉。術后第一天,劉奶奶就可以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動了。
出院回家后,江灣醫院醫療團隊電話隨訪了解劉奶奶的康復進展。按照全程康復計劃,劉奶奶定期回到江灣醫院接受下一階段的康復指導和鍛煉。
劉奶奶的治療經歷是江灣醫院探索“臨床康復一體化”模式的縮影。通過打破學科壁壘,醫療與康復同步緊密結合,體現1+1>2的疊加效果,降低患者治療風險,提高手術療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治療成本,節省國家醫療支出。
患者對醫療提出更高要求
公眾對“康復醫院”并不陌生。記者登錄上海市衛健委官方網站,在介紹康復??漆t院的欄目下,顯示有接近30家康復醫療機構,既有公立醫療機構也有民營機構,多數由護理院轉型而來。此外,綜合性公立三甲醫院中也都設有康復科。
徐卿榮院長介紹,江灣醫院與傳統康復醫院或設有康復科的綜合醫院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從醫院運行的頂層設計就強調醫療與康復的同步緊密結合和康復早期介入。
2023年,江灣醫院獲準為上海市第三批區域性醫療中心醫院。
搬回新院區后,醫院將迎來“區級示范化康復醫學中心”評審和掛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和亞??崎T類齊全的康復醫學是江灣醫院的兩條腿,這兩條腿相互協同,實現臨床康復一體化。
為了進一步夯實臨床診療能力,江灣醫院近年來從三甲醫院引進了大量優秀的臨床醫療專家級人才,包括骨科、普外科、婦科、泌尿科、消化內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腎臟內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各科醫療團隊擅長各類復雜手術、微創手術;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和多學科協作流程融合于疾病診療全過程。
徐卿榮院長介紹,人患病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急性期,如發生腦梗、腦出血或者骨折時,首先要做的是緊急治療;隨后進入第二個階段——穩定期;第三個階段是恢復期。穩定期和恢復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康復階段”。
江灣醫院將康復關口前移到疾病急性期的治療階段,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率。
江灣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張弘表示,在“全院一張康復床”的江灣模式下,康復醫學專業在外科領域著力推進圍術期康復,如需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前康復醫師、治療師根據手術特點進行專業評估,包括患者的認知功能、心肺功能、平衡功能、運動功能、心理狀態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等。
根據評估結果,充分考量患者對術后生活質量的預期,術前即做康復介入,在常規宣教的基礎上給予預康復(Prehabilitation),增加功能儲備,為手術安全和術后快速康復提前打下基礎。
術后,康復醫師、治療師團隊同步介入,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手術帶來的疼痛等不適,促進患者快速恢復,早日痊愈;出院后開展門診康復,隨訪跟進,進階指導,幫助患者盡早回歸生活,達到滿意的生活質量。
江灣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滕香宇介紹,科室里的醫生兼有營養科和康復科的執業資質,團隊通過營養-內分泌代謝-康復緊密融合的新型醫療模式,一方面作為加速康復外科的支撐平臺,為手術病人提供圍術期代謝、營養評估和干預服務;另一方面團隊為糖尿病、超重/肥胖、少肌癥、骨質疏松癥患者等提供針對不同性別、年齡、病理生理特征的營養-內分泌代謝-康復緊密融合的全方位醫學服務。
江灣醫院基于神經康復、肌骨康復、心臟康復、呼吸康復、重癥康復、脊髓康復、疼痛康復、老年康復等多個康復亞學科,依托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吞咽治療、傳統治療(中醫康復)等手段,形成了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
在此基礎上,江灣醫院將圍繞消化疾病、代謝疾病等形成診治康復中心,以及微創手術診治和康復中心。
現在,江灣醫院包括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谱o士在內的康復團隊人數占全院醫護人員的五分之二,這樣的院內康復專業人才占比在國內醫院中是非常罕見的。
上海健康醫學院康復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王紅介紹,江灣醫院正在積極推進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醫院(籌)建設,通過校院資源整合、學科交叉和機制創新形成多維度優勢,促進上海臨床康復一體化事業的發展。學校為醫院提供高素質的康復醫學人才,醫院為人才培養提供臨床實踐基地,同時學校與醫院可以通過合作開發更多基于臨床需求的康復新技術、新設備,推動康復醫學專業的發展。
引領臨床康復一體化全流程、標準化
康復醫學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替患者抬抬手、按按腰的概念,康復醫學不再滿足于解決已經出現或存在的功能問題,開始將注意力擴展到增加功能儲備,預防和減輕功能損失。
新的理念將康復的服務對象擴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身功能,并借助生物科學、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發展向再生醫學與結構強化延伸,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
在新的技術環境中,為了適應老齡化社會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接下來,江灣醫院的醫康緊密合作還將延伸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和家庭中。
“十三五”期間,江灣醫院牽頭構建了由13家醫療機構組成的虹口區康復醫聯體,形成了大學、醫院、社區(居家)的“治療+康復”模式。江灣醫院將聯動其他醫療機構,一起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
徐卿榮院長提到,“江灣醫院作為上海市第一家從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向三級康復專科醫院建設的醫院,有責任推動整個區域康復體系的建設”。
新的模式下,患者從江灣醫院出院后,可以首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疾病穩定期和恢復期的康復治療,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回到家里或者各類養老、護理機構,進入下一階段康復鍛煉,如果病情發生變化則可以通過綠色通道回到江灣醫院進一步治療。
這樣的模式實現了患者需求從衛生系統到民政系統的跨越和銜接。如此,患者的長期康復具有了延續性,得到全生命周期的照護。
患者回到家中、回到社區,給社區和家庭帶來新的要求。在江灣醫院新大樓內,醫院特別規劃了一處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的“樣板間”,醫院從促進患者康復的角度,設計了適合康復的社區環境、家庭設施等,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引領康復醫學的發展。
徐卿榮院長介紹,后續,一個圍繞患者康復進程的信息網也將建立起來。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患者及家屬,可以將相關康復過程資料通過區域內的醫療云平臺上傳,形成病人完整的康復數據鏈。
這個數據鏈一方面幫助患者獲得專業指導和監測;另一方面,康復大數據樣本將為未來康復輔具的研發、康復體系的完善提供基礎資料。
國內康復??漆t院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康復醫療服務的同質化、標準化水平還需要提升。徐卿榮院長介紹,江灣醫院正著力于醫院自身康復醫療人才標準化教育、職業規劃、規范化考核等項目的體系建設,未來,醫院將進一步推動虹口區域康復醫學服務外部體系建設,患者到虹口區域內不同的醫療機構,都可以得到同質化的康復服務。
江灣醫院黨委書記顧江濤表示,居民更高的健康需求和政策的引導,正在推動江灣醫院的提速發展。2024年10月,上海市衛健委發布《上海市示范化康復醫學中心建設方案》,目標是到2027年底,建設一批覆蓋市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體現康復醫療服務階段性特點的市級區級示范化康復醫學中心。
她介紹,建立于1953年的上海虹口江灣醫院,以“關愛、務實、求精、發展”為院訓。70多年來,江灣醫院在患者和居民心目中一直都是值得信賴的醫院。江灣醫院重視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強服務、樹品牌、提升就醫體驗”為主題開展一系列優質服務活動。通過新增項目、改進質量、創新服務、優化流程、改善環境、完善指標等方法,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高齡老人是急診科主要的就診人群,江灣醫院急診科成立 “急”時雨“救”助團紅十字志愿者團隊,為80歲及以上的無陪護高齡老人提供及時幫助,項目成功入圍《2024年上海市紅十字“博愛申城” 志愿服務項目》。
顧江濤表示,近年來,醫院堅持黨建引領文化建設工作,著力構建“關愛生命每一刻”文化體系,用文化軟實力擦亮江灣名片。江灣醫院以新院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水平,在全力打造區級示范性康復醫學中心的過程中,讓患者再次體驗到江灣醫院的精致、溫暖和人性化醫療服務。
鏈接
江灣醫院小傳
20世紀初的中國,貧病是壓在老百姓身上的大山,傳染性疾病威脅著所有人的安全?!督瓰常簹v史與風景》一書記載,上海北部原本沒有醫院收治傳染病患者。
1922年,蔡香蓀、朱子云、王漢禮、徐可陞等人捐資創設江灣醫院,最初每年夏季在鎮上武圣殿的空地臨時設立時疫醫院三個月,因為效果很好,于是募資建造江灣時疫醫院一幢,開診初仍以夏季三個月為期,并略收時疫病人。
1932年淞滬抗戰后,江灣醫院由該院各董事熱心捐助,重建新屋。醫院于夏令秋季,主治疫病,平時改設產科,兼理普通疾病。該院系救濟貧病,分文不取,經濟頗有困難,由各慈善家繼續資助。次年2月14日,院務會議決定,收掛號費銅元6枚。江灣醫院產科設立以來,為便利家境困苦,無論住院或外出接生,概不取手術費。
上世紀50年代江灣醫院病房
江灣醫院曾是虹口區的“大搖籃”,不少當地家庭一家三代都在江灣醫院出生。2012年前后正值生育高峰,上海虹口區超過20%新生兒出生在江灣醫院。
從1988年的甲肝疫情、2003年非典疫情到2023年新冠疫情,江灣醫院都是區域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