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成都環城生態區,麥田里一片金黃,正值小麥收割季。與此同時,金色的麥田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打卡?!拔以邴溙锟吹讲簧倮??!币幻W友告訴記者,因一棵樹,成都環城生態區隅上田園附近的麥田景觀拍照很出片,在社交媒體上被譽為“麥田里最孤獨的樹”“成都版小喜洲”,不少人帶著氣球去麥田里打卡。但有人在麥田踩踏出小道,且留下不少垃圾。
(5月13日《央廣網》)
網紅麥田的“悲劇”并非孤例。從重慶巴南區的“粉黛草?!北徊瘸伞鞍叨d”,到杭州八卦田遺址公園因游客踩踏作物屢發爭議,每一處網紅農田的走紅,似乎都難逃被過度消費的厄運。在流量的誘惑下,部分游客將農田視為免費的攝影棚,為追求“氛圍感”照片,肆意踐踏麥苗、攀折秸稈,全然不顧“粒粒皆辛苦”的農耕智慧;更有甚者,將零食包裝、飲料瓶等垃圾隨手丟棄,讓金黃的麥田蒙上一層刺眼的“灰色”。
這種亂象的背后,暴露出部分游客文明意識的缺失與公共責任的淡薄。在“打卡即正義”的畸形認知下,農作物的經濟價值與生態意義被忽視,農耕文明所承載的勤勞、敬畏自然等傳統美德,在流量狂歡中逐漸消解。而對于網紅博主而言,為吸引粉絲、獲取流量,刻意渲染“小眾打卡地”的神秘感,卻鮮少傳遞文明游覽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文明行為的蔓延。
網紅麥田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網紅經濟與傳統農業生產之間的價值沖突。一方面,網紅打卡帶來的流量能為鄉村帶來人氣與經濟效益,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過度涌入的游客對農田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影響農作物生長與農民收入,甚至威脅糧食安全。如何在保護農業生產、傳承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網紅流量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破解網紅打卡與農耕保護的矛盾,需要政府、村民、游客與平臺多方協同,探索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發展路徑:政府部門應強化規劃引領,根據農田的種植周期與承載能力,劃定專門的游覽區域,設置觀景臺、步道等基礎設施;村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應積極參與旅游開發與管理。通過成立合作社、發展民宿餐飲等方式,將流量轉化為實際收益;麥田打卡滿地狼藉,提醒游客再盡興也別忘了“粒粒皆辛苦”,游客的文明素養不能上演“敗走麥城”。
從金黃的麥田到搖曳的粉黛草,網紅打卡點不應成為文明的“淪陷區”。唯有以法治為底線、以文化為紐帶、以共治為路徑,才能讓鄉村旅游既留住“詩與遠方”的浪漫,又守住“粒粒皆辛苦”的質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