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里,有一味“動靜皆宜”的良藥,既能養(yǎng)心安神,又能斂汗生津,被歷代醫(yī)家譽為“心脾之要藥”,這便是酸棗仁。
看似平凡無奇,卻能調和陰陽,為治療睡眠障礙之妙品。
中醫(yī)認為,發(fā)作性睡病多因心脾兩虛、陽氣不振所致。
患者晝日陽氣當升而困倦嗜睡,夜間陰氣當斂卻魂不守舍,根源在于陰陽失調、心神失養(yǎng)。唯有調和臟腑、補益氣血,方能恢復“晝精夜瞑”的自然節(jié)律。
曾有位青年患者,三年來飽受發(fā)作性睡病困擾,白天不可控地入睡十余次,甚至因猝倒摔傷,夜間卻多夢易醒。
吃過很多西藥,但是都不見好轉,反而嗜睡越來越嚴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wǎng)上看到了李慧英醫(yī)生治療發(fā)作性睡病的視頻,于是前來問診。
刻診:觀其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象細弱無力,伴面色萎黃、心悸健忘。
李慧英大夫辨證為心脾虧虛、清陽不升,治以補氣養(yǎng)血、寧神定志。
于是,李大夫開方如下:
酸棗仁、黃芪、白術、茯苓、遠志、石菖蒲、升麻、當歸、龍眼肉、炙甘草、生姜等等。 (一人一方辯證,切勿盲目套用方藥)
結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一個療程25天后,白天嗜睡次數(shù)減半,猝倒減少,夜間可安睡五小時。
復診時加五味子固攝精氣,繼續(xù)服用一個療程,白天犯困進一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tài)好多了,不再感覺整天昏昏欲睡。
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患者犯困的情況基本沒有了,猝倒不再發(fā)作,晚上睡眠也正常了,生活恢復了正常。
方子為什么有效?
酸棗仁養(yǎng)心陰、益肝血,黃芪、白術補脾升陽,共為扶正之本;
茯苓淡滲利濕,遠志化痰開竅,石菖蒲醒腦提神,三者疏通濁邪;
升麻引清陽上達巔頂,當歸、龍眼肉補血充脈,炙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猶如精密齒輪,補而不滯,升中有降,使陰陽之氣周流不息。
酸棗仁之妙,在于順應人體氣機——心脾得養(yǎng)則神有所依,清陽得升則瞌睡自消。正如《內經(jīng)》所言:“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調和陰陽方為根治之策。
大家有任何睡病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預約李慧英醫(yī)生看診,她會結合大家具體癥狀來辯證調理,相信也會有不錯的結果。
李慧英醫(yī)生預約:172-0032-9760(同微信)
了解更多關于發(fā)作性睡病的治療,可以關注公眾號:解除嗜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