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我們的健康亦是如此,小小的亞健康不管不顧可能會影響今后的健康程度,而造成亞健康的原因不外乎有兩類,一是外感;二是內生。
我們今天主要說一下第一項的“外感”,外感一般來說有“風暑濕燥寒”五種邪氣,而“風為百患之首”,常常都是風邪打開第一道防線,從而夾在其它,并且“風行主動而善變”的特點注定其“不安分”。
風邪對于我們就如同蟻穴對于堤壩,適當調整則無憂,中醫應對風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一種植物可以做菜成為美食,也可以入藥作為中藥使用,它善于疏散風邪而不論寒熱,善于祛咳而不論虛實,還善于清頭目、利咽、通肺氣,可謂是益處眾多。這味中藥就是荊芥,在很多地區都有用它做菜的習慣,并且十分美味。荊芥這味中藥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原名假蘇,在三國時期才正式稱之為荊芥,此外在各地還有鼠實、姜芥、四棱桿蒿、線芥等其他叫法。
荊芥的用途比較廣泛,典籍中關于它的論述也比較繁多,在《本草綱目》中總結為“長于祛風邪”,并且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等用途,而且荊芥的特點是“辛散氣香,辛而不烈,微溫而不燥,其性緩和”,對于外感風邪,不論風寒、風熱、或者寒熱不明顯者都可以選用。
在唐宋時期,盛行用荊芥“益力添精”、“除勞”以滋養虛勞的亞健康,只是后來漸漸不被認可,關于這一點有學識之士可以進一步探討。而就以荊芥常用的方法而言,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一、荊芥疏散風邪。
荊芥能升能散,善于疏散風邪,且辛而不烈,比較平和,因此外感風寒、風熱都常用到荊芥,荊芥雖然祛風,但不能調整寒熱,而風邪一般都夾雜寒熱以及濕,因此需要合理的配伍。
如若是外感風寒,從而身熱怕冷、無汗,較輕者可用荊芥為主,輔以淡豆鼓與酒一同煎煮;對于風寒內郁較盛者,可以使用荊芥與防風、羌活、川芎搭配,這就是鼎鼎有名的“荊芥敗毒”,這一類人還可以用另一個方法,就是荊芥與防風、白芷、生姜的配伍。
如果風寒夾有濕,這除了風寒的表現之外還感覺身上困重、關節的酸痛、胸中的滿悶,可以使用荊芥穗與蒼術、甘草一起煮水喝。
如果風寒在外,同時風寒入里化熱,這時候就是外寒里熱,除了風寒的表現之外還有內熱的特點,這時候可以使用荊芥與葛根、柴胡、黃芩、板藍根一起外散風寒、內清里熱。
假如是外感風熱,有身熱、略微怕風寒的表現,且沒有汗或者汗出不暢,同時頭中暈痛,咽喉有痛,常用的搭檔方式荊芥與薄荷。
比如剛剛外感風熱較輕者可用荊芥、薄荷、辛夷三味中藥;外感風熱較甚者則改用荊芥配伍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黃芩、梔子一起清熱解毒。
二、荊芥清頭。
荊芥的另一個特點還是能夠“清陽上達”,所以能到順著經絡上達于頭,從而善于祛除頭部的風邪,當然單一的使用荊芥就有所“力不足”,所以也得適當的配伍。
風邪犯于頭,則多表現出暈或者痛。如果是因為風邪的頭中痛,可用荊芥、川芎、白附子、牛蒡子一起用,這個方法出自于《普濟方》;還可以用《楊氏家藏》中的荊芥、天麻、川芎、白附子的搭配方式。
如果屬于外感風邪,頭中痛牽扯眼眶或者面部有腫的人,可用荊芥、白芷、升麻以及葛根。此外,如果是風寒,須用荊芥與川芎、白芷、細辛、羌活。
三、荊芥利于目。
《滇南本草》久提出荊芥“明目”的作用,尤其是風邪所產生的眼睛亞健康更為適用。如果是風邪產生的目眥發紅而腫,有痛的感覺,可用荊芥穗與防風、生地黃、赤芍、梔子搭檔。
如果是肝經有熱從而肝風內動,屬于“內風”,表現出眼睛的眼白發紅而腫,也伴有痛,可用荊芥與梔子、大黃、甘草;如果是眼內有翳膜屬于風邪者,從而昏花,可以荊芥配伍菊花、木賊、楮實子一起用。
四、荊芥利咽。
荊芥既可以疏風清熱,又善于“消瘡毒”,朱丹溪曾提出過“咽之痛必用荊芥”的說法,因此在實際運用中非常的常用。
如果屬于風熱的人,特點咽東西的時候痛,而且是猶如針扎著一樣,可以使用荊芥搭配薄荷、僵蠶、桔梗一起用,或者搭配牛蒡子、炒白牽牛子、甘草亦可。
如果是屬于熱毒者,特點是何時都痛,可用荊芥與牽牛子、甘草同用,如果熱毒較盛者,可用之配伍黃連、山梔子、連翹。
五、荊芥通肺氣。
荊芥可用于喘咳,不論是古方還是如今的組方中都屢見不鮮,比如外感喘咳者,可用《太平惠民方》中的“消分百解”,或者《證治準繩》中的“五拗”等等。
然而荊芥除喘咳不僅限于外感,如果是久咳氣虛,可用荊芥穗、訶子一起用;如果是肺中的寒氣盛而痰多,可用荊芥穗與細辛、半夏、麻黃一起用,但是細辛、半夏均有毒,需謹慎使用。
荊芥是辛散植物,其辛散之力比較強,所以表虛而有汗的人就不適合用荊芥,再就是有瘡且已經潰破的人不能用荊芥。還有一點就是荊芥用5至10克即可,不要多用。
養生就是調整身體的狀態,保護好臟腑、氣血津液,不能讓自身“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再就是養生需要因人、因時。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標我,又沒點贊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統會默認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藥知識的相關資訊,最后就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好看,請在底部點個"贊"和"在看"吧~
來源:中草藥知識匯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