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姚雙龍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轉業回地方機關。
三天后,他卻站在中越邊境前線,頂著越軍炮火,接管了一個剛失去主官的步兵團。
臨時征用
姚雙龍1956年入伍時才16歲,被送進軍區訓練隊,骨頭硬,不服管。
新兵連結束,教官把他留了下來,說了一句:“這小子有點野,也能扛事。”
17年軍旅生涯,走過高原、進過戰壕,西藏平叛、中印邊境反擊戰,他都打過。
1979年春節剛過,他被通知準備轉業。
文件已經送到軍區機關,云南的一個地級市,原本安排他去做副市長,組織說得客氣,是照顧老干部。
他自己也想通了,畢竟快40歲,一直蹲在后勤,見識多,熬資歷也差不多。
部隊里很多老戰士來找他喝酒,說舍不得,他只是笑,說:“部隊就這樣,人換來換去,總得走。”
2月中旬,命令突變。
云南前線突發戰事,命令下來:姚雙龍,立即歸隊,任原部隊后勤指揮。
沒有解釋,沒有緩沖期,來不及告別家人,連轉業手續,也還在半途中擱置,立刻被送上軍車。
當時沒人知道,這場仗會持續多久,越軍主動進攻扣林山口子,地形復雜,原后勤指揮員負傷,姚雙龍臨危受命。
第一天到前線,炸點不到一百米,他下車就被炸起的泥巴糊了一臉。
團長沒了,副團長也在轉運重傷,姚雙龍剛把物資情況摸清,師部來了人:“臨時頂上去,指揮部隊。”
這是死命令,他點了點頭,沒爭辯。
此時團里剛打完一場攻堅戰,傷亡不小,士氣低落,老兵說:你不是后勤的嗎?你懂打仗?
姚雙龍什么也沒說,只是第二天清晨,親自帶著一個加強排,往東坡搜索殘敵,翻山越嶺四小時,成功繳獲越軍隱藏物資點,三部電臺,兩挺輕機槍。
從那以后,沒人再提“后勤”兩個字。
扣林山之戰
戰斗開始前,姚雙龍沒有喊口號,只讓每名排長手抄一份地圖,反復講地形。
這場仗的關鍵是“繞”,越軍在山頭死守,前路布滿明暗哨,強攻等于送死。
姚雙龍把作戰方向繞了兩圈,從敵人認為“絕不可能”的一條陡坡攀上去,凌晨三點前把兩個加強排埋伏在高地東南。
天亮前突襲,攻心為主,破敵為次。
不到兩小時,越軍陣地被撕開口子,突擊隊攻入高地核心陣地,戰斗持續三個小時,最終全殲守軍802人,生俘71人。
他沒一句多話,戰后整理尸體,蹲在坑邊一根一根數。
那一仗,整個團只打死打傷不到百人,軍區后來組織復盤,國防大學來調研,說這是典型的“地形創造戰術優勢”的經典戰例。
此戰之后,姚雙龍正式任團長,授命獨立指揮邊境后續作戰。
1981年,中央軍委發布晉升命令:姚雙龍升任團長,準予進入前沿指揮一線。
沒有慶功,沒有儀式,他只是把團部的地圖翻到下一頁。
步炮協同七分鐘攻下老山主峰
朱啟不是科班出身,沒上過什么高級軍事院校。
14軍42師126團的老兵都知道,團長是從班長、排長、連長、營長一路打上來的,臉上沒有豪言,手上全是老繭。
1979年春節剛過,廣西和云南邊境硝煙未散,126團被派往中越前線,進入老山、扣林山方向執行作戰任務。
部隊一進山,情況比他們預計的糟。
越軍幾個月前就開始筑工事,明設火點、暗埋炸藥,前探一公里,傷員抬回來一排。
當時朱啟的職務是團副團長,真正的團長在一場炮擊中受重傷,軍區下令:朱啟臨時代理團長,準備在老山主峰組織反攻。
說得很直接:“你們別指望我,有神機妙算,先把敵人的炮位,一個個刨出來再談進攻。”
他把三營的偵察排、炮兵連、通信班拉出來,白天埋伏,晚上測位,一寸一寸爬地形。
偵察兵從山溝里滾上來,臉都不是臉,全是土和血。
炮兵老班長說:“團長,我們這樣搞,不怕上面說你耽誤戰機?”
朱啟沒回頭,只是低聲說了句:“不怕死人,但不能白死。”
兩周后,敵軍火力點、隱蔽陣地、后方補給路線,被一點點標在戰圖上。
所有人第一次見他拿地圖時,紙上除了紅圈,還有用鋼筆畫的小箭頭、方框,密密麻麻,一目了然。
進攻前夜,朱啟找來前線炮兵,只有一句話:“打得準就打,打不準就別動。”
進攻開始后,七分鐘,老山主峰被拿下。
越軍根本沒意識到,42師126團已經悄悄,繞到了他們火力死角,三門120迫擊炮同時,封鎖后撤通道,越軍營級指揮所直接被抹平。
戰后軍區授勛時,有人說朱啟這次“仗打得太漂亮”,他只回了一句:“不是漂亮,是打得明白。”
沒搶功,也沒等命令,不到兩個月,團長正式任命文書下達。
同時升職的還有其他人,但只有他一個人,在老山戰后,被留在前線總結戰術經驗。
軍區將老山之戰的戰斗樣式,歸為“步炮協同小縱深穿插打擊”,送交總參資料室備案。
國防大學戰例研究課上,老山七分鐘攻占案例,被反復講解,稱為“非對稱兵力運用示范”。
1985年,朱啟調任14集團軍參謀長。
這是14軍在中越邊境,最吃勁的階段,兵站不穩、人員新舊混雜,他卻硬是在最短時間內,整頓指揮體系,把防御線向前推了七公里。
他懂前線怎么打,也懂參謀部怎么調,三年后晉升副軍長,調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
1994年重返14集團軍任軍長。
兩年后,朱啟被調往北京,任軍區司令。
這個出身連隊的兵,最終站到了,北方最高軍區的指揮部前線。
越級提拔的少將
王英洲的升遷記錄,在軍內一直是個“傳奇”。
1975年,他還只是副團長,五年前的中印邊境沖突中,他帶隊強行穿越藏南高原,在敵后干掉敵軍一個連隊。
當時軍里很多人都說,那次任務是“送命活兒”,走兩天半,白雪皚皚,缺氧,指北針失效。
但他帶的人沒一個凍死。
帶出來的情報,成為后續布防的關鍵依據,軍區通報表揚時,甚至沒敢細寫路線,怕影響太大。
1975年,54軍一紙命令,王英洲直接從副團長升為副軍長。
這在當時幾乎,沒有先例——跳過團長、副師長、師長,直接掛副軍職。
軍里人私下議論,有人質疑太快,他的回應也簡單:“職務是命令,不是獎賞。”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王英洲沒有去高指揮崗,而是主動請命,前出臨戰指揮。
靠一支旅、兩個連,在邊境一線打出縱深攻擊,擊潰敵軍三道防線。
他在前線說話極少,下達命令只用電臺簡語,但所有人都知道,他盯戰圖的時間比誰都久。
1985年,組織將他調往河南省軍區,任副司令員。
1988年,授予少將軍銜。
到了河南,他換了一身行頭,走鄉鎮、入邊防、查哨點,一年走了48個縣。
1996年,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全面負責民兵訓練,與邊防支援體系重建。
多年后,河南省民兵應急反應體系,被中央軍委點名表揚,“指揮鏈高效、補給線靈活”。
軍內評價他:不講排場,不爭職務,但每次關鍵時刻都能“頂上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