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雷珂馨 文/圖)今年4月,我國汽車市場在政策調控、技術創新與消費需求的多維交織中,呈現出“穩中有變”的發展態勢。“價格戰”熱度顯著下降、智能駕駛宣傳回歸理性、隱藏式門把手安全爭議引發行業反思……這些動態不僅勾勒出汽車市場短期波動的軌跡,更反映了行業長期變革的方向。
在2025上海車展現場,工作人員正在給觀眾講解汽車功能。
車企“價格戰”熱度下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61.9萬輛和259萬輛,環比小幅回落,同比保持近9%的增長。1—4月,國內汽車產銷量累計完成1017.5萬輛和1006萬輛,創同期新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以下簡稱乘聯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車市的“價格戰”降價舉措稍顯溫和,但是諸如年款增配、調整車主權益等隱形優惠措施依然層出不窮。具體而言,在降價車型數量方面,4月僅有14款車型降價,相較于去年4月的41款以及2023年4月的19款,降價車型數量大幅減少,這充分體現出降價潮明顯降溫的特點。另外,4月傳統燃油車的促銷幅度為22.2%,較上月增長了0.1%,且燃油車促銷幅度已連續10個月穩定在22%左右。
相比之下,新能源車企更傾向于通過“增配不加價”的策略吸引消費者,例如比亞迪下放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至走量車型,廣汽埃安、小鵬汽車等企業推動在15萬元價位車型上普及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等,以技術升級替代直接降價。
同時,市場格局也在進一步分化。乘聯分會數據顯示,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賽道優勢,4月國內零售份額為65.5%,同比增長8%,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而合資品牌受轉型遲滯影響,銷量普遍下滑。
智駕“營銷狂歡”回歸理性
4月以來,智能駕駛領域監管動作頻頻。4月16日,工信部召開會議,圍繞《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的產品準入和軟件在線升級備案要求,聽取企業落實情況與建議。會議強調,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4月14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發文稱,企業的誤導宣傳也將觸碰法律紅線。研究中心明確,若車企通過廣告或宣傳材料虛構、夸大輔助駕駛功能(如將2級輔助駕駛描述為 “自動駕駛”),誤導消費者購買,市場監管部門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對虛假宣傳行為處以廣告費用5—10倍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對此,智能汽車行業的響應也非常迅速。4月27日,華為聯合賽力斯汽車、奇瑞汽車等11家車企發起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持續提升智能駕駛安全基線;蔚來、小鵬、理想、小米等車企紛紛將宣傳物料中的“智駕”表述改為“輔助駕駛”。
繼智能駕駛監管后,工信部于5月8日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直指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隱患,主要內容涉及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要求、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車門外把手和車門內把手的強度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該標準將填補對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規范不足的空白。
政策“組合拳”持續加碼
自年初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加碼以來,報廢補貼覆蓋范圍擴大至國四排放車型,新能源汽車置換年限放寬,直接拉動超千萬輛舊車置換需求。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322.5萬份,其中汽車報廢更新103.5萬份、置換更新219萬份。自2024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累計補貼申請量已突破1000萬份。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有效促進消費增長、綠色轉型和資源循環。
綠色智能消費新品廣受消費者青睞。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汽車以舊換新活動中,新能源汽車的占比超過53%。1—4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量達到334.2萬輛,同比增長37%,市場滲透率達48.4%。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在政策驅動、技術升級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汽車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