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澳洲同卵雙胞胎姐妹因一段“神同步”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畫面中,50歲的同卵雙胞胎姐妹布麗吉特·鮑爾斯和保拉·鮑爾斯,在講述母親遭遇持槍劫車事件的驚險經歷時,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同步性——不僅說話節奏、用詞驚人一致,就連手勢和面部表情也幾乎同時變化。
▲鮑爾斯姐妹
這段“神同步”的采訪視頻讓無數網友驚嘆,許多人猜測這是否是雙胞胎特有的心靈感應。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兼雙胞胎研究中心副主任杰弗里·克雷格和美國心理學家南希·西格爾曾對雙胞胎進行分析。他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基因上,同卵雙胞胎是“克隆人”,由早期胚胎分裂形成,這意味著同卵雙胞胎共享相同的基因。那么,這對同卵雙胞胎在說話和做手勢上“神同步”,是因為基因嗎?答案可能很復雜。
雙胞胎的心靈感應是真的嗎?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們同步轉述了母親在危急時刻對劫車者表現出的同情和勇氣,以及母親如何機智地分散襲擊者的注意力并趁機逃脫。“希望他不要開槍”姐妹倆一同說出這句話,表達了她們當時的恐懼。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這確實是姐妹倆在生理和心理上高度相似的基礎。基因不僅影響外貌,也對智力、性格和氣質有重要作用。南希·西格爾曾是明尼蘇達州分開撫養雙胞胎研究的研究員,從1979年到1999年,調查了100多對分開撫養的雙胞胎(含三胞胎)。她研究發現,即使同卵雙胞胎分開長大,他們在幸福感和攻擊性等特質上幾乎沒有差異。
這表明基因在塑造我們的性格中起著重要作用。基因也影響我們處理言語和語言的方式。
然而,克雷格和西格爾強調,基因并非決定一切的唯一因素。對于像布麗吉特和保拉這樣在同一個家庭、社區中一起長大,甚至共享同一份工作的同卵雙胞胎來說,共享的環境和她們之間極為親密的聯系對她們行為的同步性產生了更直接的影響。
幾乎所有雙胞胎,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在身體、心理和情感特征上也表現出一些差異。他們也通常將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可能不喜歡被稱為“雙胞胎”。然而,我們知道大多數人會自然地模仿親近的人說話和移動的方式,即使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被稱為“自動模仿”,可能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有助于同步行為和分享情感。
對于親密無間的雙胞胎而言,這種自動模仿效應可能被放大。她們對彼此的了解可能達到一種直覺的程度,甚至感覺她們的大腦是同步的。鮑爾斯姐妹曾經說過:“我們的大腦一定是在同一時間想著同樣的事情。”
有沒有秘密的“雙胞胎語言”呢?
同卵雙胞胎的父母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的孩子,即使是蹣跚學步的幼兒,似乎也能通過只有他們自己能理解的咿呀聲和手勢進行交流。
雙胞胎之間確實存在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秘密語言”(也稱為同語癖或隱語癖)。每對雙胞胎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大約有40%的雙胞胎有秘密語言。
這種只有雙胞胎自己能理解的咿呀聲和手勢交流,通常出現在幼兒時期,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大約在三歲消失。有些雙胞胎會繼續使用到兒童早期。
這類“秘密語言”與采訪中的同步說話是不同的。
鮑爾斯家這對姐妹并非第一次因“神同步”表現而走紅。早在2016年,她們就曾在英國電視節目中同步回答了主持人的每一個問題,令主持人和觀眾都感到震驚。當時,這對雙胞胎解釋說,這只是她們一生親密關系的體現。
克雷格和西格爾認為,雙胞胎一直備受關注。也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外貌和行為如此相似的同卵雙胞胎時,挑戰了我們認為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信念。
但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是彼此精確的復制品。基因變化、子宮內的事件和/或生活經歷都可能導致她們之間產生差異。然而,大多數同卵雙胞胎比地球上任何其他一對人都要更相似、社會聯系更緊密。
紅星新聞記者 鄧紓怡
編輯 楊珒 責編 官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