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栗秋
來源 | 廣告案例精選(ID:ad2829)
近日,江蘇一位寶媽在給孩子喂食來伊份蜜棗粽時,突然發現一塊浸透暗紅色血跡的創可貼赫然混在糯米中。
孩子都已經吃了一大半,結果吃出了這樣的異物,心理陰影恐怕難以消除。
而其中的血跡如果攜帶病原體,致使消費者感染上血源性疾病后果不堪設想。
視頻曝光后,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直呼“觸目驚心”,食品安全的底線何在?
據調查,這款“帶血創可貼粽子”是零食品牌來伊份店里購買的蜜棗粽。
事件發酵后來伊份也發布了情況說明,承認事件并下架同批次產品,并承諾承擔醫療費用和退換貨補償。
面對輿論壓力,來伊份的回應看似及時,卻暗藏諸多疑點。
來伊份強調工廠有專人檢查員工傷口,使用“專用藍色金屬創可貼”并通過金屬探測,但消費者發現的卻是普通創可貼,這其中是否有管理漏洞?
而涉事產品蜜棗粽包裝上顯示代工廠為五芳齋,但五芳齋客服最初否認代工關系,后又改口“核查中”,兩家企業互相推諉,究竟該相信誰?
作為“零食第一股”,來伊份 80% 的產品依賴代工生產,這種輕資產模式雖然能有效降低成本,卻容易導致品控失控,也通常以“供應商責任”來推卸。
此前的“毒蜜餞”、牛軋糖大腸菌群超標、話梅中吃出塑料碎片等類似事件數不勝數,近十年間也多次因為質量問題召回產品。
這種“層層轉包、層層甩鍋” 的產業鏈生態,最終讓消費者成為了最大受害者。
加上來伊份近年來業績持續下滑,2024 年凈虧損超 7500 萬元,創上市以來新高。
利潤壓力下,企業可能進一步壓縮品控成本,形成 “食安問題 — 品牌受損 — 利潤下滑 — 品控松綁” 的惡性循環。
在端午節前,消費者期待的不是帶血創可貼的驚悚劇情,而是希望企業真正把 “食品安全” 刻進 DNA,希望監管部門用 “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 筑牢防線。
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在節日里安心品嘗傳統美味,而不是獨自吞下恐懼與憤怒。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廣告案例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