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碩 北京報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400年前,唐代詩人張繼泊船于蘇州閶門外運河之上、楓橋之側,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楓橋夜泊》。自此,一座蘇城,半座江南詩便有了更深遠的注腳。
“寶馬,導航到楓橋。”近日,一位遠方來客奔赴了楓橋,在那里他客串了一把《舌尖上的中國》特派員,與運河領域非遺傳承人與文化博主一起,一同探尋了大運河上百味鮮香的蘇州美食——蘇面。
“一碗蘇面,有500種澆頭,是美美與共在大運河上的縮影。”這位金發碧眼的遠方來客是在沈陽生活了10年的“東北老外”——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與之同行的運河領域非遺傳承人也是汽車行業持續19載的企業社會責任明星項目——“BMW中國文化之旅”2024年的受資助者。而這場寶馬攜手CCTV《舌尖上的中國》創新跨界對話,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兩大IP的跨界聯動,更是寶馬集團“家在中國”戰略在文化維度的高階演繹,讓豪華品牌的溫度在人間煙火中具象生長。
在中國,人們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情懷。而就在上個月,寶馬新世代駕趣概念車(VDX)迎來正式亮相,新車是作為動力傳動系統和駕駛動態管理技術的驗證原型車,首次將動力傳動系統與駕駛動態功能進行深度融合和集成,實現不到1毫秒的精準響應。從VDX背后的造車理念到從BMW中國文化之旅攜手@舌尖IP,從一碗極致蘇面到寶馬駕趣堅守,我們看到,創新和駕趣基因早已是百年寶馬超越商業周期的戰略定力,而此次與蘇州相遇,更是工業文明的齒輪與千年運河的水波共振,書寫著跨國企業的文化敘事新范式。
百年車企做了非遺技藝的創新重構
“楓橋煙雨朦朧處,一碗蘇面話千年。大運河是時光的河流,精神的航道,將南來北往的千年鏈接,薈萃進一碗百味鮮香。‘蘇’字藏魚米,面中見春秋 —— 500種澆頭隨四時更迭,一碗清湯承非遺匠心。BMW中國文化之旅與@舌尖IP 相遇大運河,共啟尋味中國之旅,讓非遺之美躍然心間。”
近日,一則蘇州市文旅局官微的視頻引發了眾多關注,這是一期《舌尖上的中國》特別節目,戴鶴軒博士在“BMW中國文化之旅”行至19載,“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開啟第二年之際,在蘇州以更“地道”、更懂中國的方式再次啟程。
家常美味里藏的是人間百味。以食為媒,生生不息、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和生存智慧。當被問及為何會來到蘇州,關注大運河保護?戴鶴軒表示:“我已經在中國住了十年了,如果你想了解你的鄰居,和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那你必須了解他們的文化。”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在戴鶴軒看來,”大運河有2500年歷史,水是關于繁榮的,也是關于連接的,寶馬支持這個項目,也是對創新繁榮古往今來乃至未來的始終堅守。尊重歷史與傳承,這是寶馬進入未來的方式。”
在分析人士看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寶馬這種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融入,展現了其獨特的戰略眼光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使得寶馬在中國市場不僅是一個汽車品牌,更是一個文化符號。它不僅推動了自身品牌的發展,更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汽車行業標桿型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BMW中國文化之旅”被看作寶馬“家在中國”的詮釋,是踐行寶馬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人與社會關注的承諾,是寶馬企業社會責任19年來長期對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延續與提升,是寶馬堅定擁抱“長期主義”的明證。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6年起,“BMW中國文化之旅”攜手知名旅游網站馬蜂窩共同探索“非遺+旅游”的跨界融合,先后推出以四川、湖南、玉樹、海南、遼寧、云南和大運河為主題的非遺旅游攻略,前瞻探索“非遺+旅游”的跨界融合,為目的地的“非遺+旅游”創造巨大的流量及影響。
成為一家真正值得尊重的企業
在戴鶴軒看來,一個豪華品牌要有持續創新能力,并通過技術創新為用戶提供情感價值。寶馬的豪華就是以創新堅守智能駕趣。
而今我們看到,創新堅守實則是寶馬企業經營各個維度的表達。資料顯示,2024年是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成功十周年。大運河是“活著的遺產”“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民族記憶,更是人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BMW中國文化之旅”在彼時開始助力大運河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大運河文化的推廣與教育。
19年來,“BMW中國文化之旅”充分發揮品牌影響力,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指導原則,積極搭建“聯結”各種社會資源的橋梁,升級為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可持續性公益平臺。
除了大運河項目的創新范式,“BMW中國文化之旅”還孕育了諸多創新成果: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合作模式升級,幫助傳承人對接產業需求,以“做中學”的模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講師“一對一”親自帶領、幫助非遺傳承人設計并開發具有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品。
今年4月28日,首款“BMW非遺龍泉青瓷旅行茶具”已正式在MY BMW APP上線,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項目的首個上市文創品,打造出了“責任+創新”可復制活化的創新范式,開啟文化傳承新路徑。該茶具的推出,真正實現了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寶馬始終堅持“家在中國,責任為先”,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為客戶、合作伙伴和整個社會持續創造長遠價值。
在分析人士看來,寶馬的成功不僅體現在銷售數字上,更體現在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和貢獻上。這樣的企業,不僅值得消費者的信任,更值得整個社會的尊重。
2005年起,寶馬開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21年來持續為中國社會貢獻價值。“BMW中國文化之旅”19年來長期致力于中國非遺保護,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最好的長期主義例證。這種“長期主義”不僅強化了寶馬與中國社會的共生關系,更展現了寶馬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深刻認同。
中國研發團隊主導新世代車型70%操作系統代碼開發
據介紹,寶馬集團面對未來“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負責任的未來豪華出行”愿景。寶馬不僅珍視文化多樣性,更珍視傳承與創新。寶馬集團今年將推出有史以來最具創新的產品:寶馬新世代車型,既延續了品牌的百年運動基因與豪華底蘊,又以顛覆范式擁抱未來。筆者認為,無論是百年造車企業,還是千年非遺技藝傳承,都在傳承中不斷地找到自我,又在創新中弘揚不變的精神內涵。這確實是“美美與共”的真諦。
當智能工廠的焊接精度觸碰非遺傳承人的指尖溫度,寶馬找到了工業邏輯與文化基因的和鳴——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將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深耕結合,實現了從“文化尊重”向用戶體驗的轉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寶馬中國研發團隊主導新世代車型70%操作系統代碼開發,并建立北京、上海、沈陽三大研發中心,確保技術落地貼合中國用戶需求。這些車在中國、為中國而生,響應中國用戶文化、審美和功能需求。比如,中國文化與功能需求進一步得到融合,在用戶界面設計中,“二十四節氣”等及其他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元素,可投射于視平線全景顯示。
與此同時,寶馬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打造的“華彩輝耀典藏版”7系,它將寶馬精湛百年造車技藝與中國傳統文化象征元素相融合,是東西方文化互融共生的典型代表。整車設計選取漢代玉環紋樣、霽藍瓷、降真香等中國文化象征元素,并結合刺繡、大漆、螺鈿等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用創新思維展現出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編輯:童海華 校對:翟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