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安樂影片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協辦、百麗宮影城承辦的「嶺南影像·香江名篇電影展」將于2025年5月23日至6月1日登陸深圳、廣州兩地。特邀策展人羅卡和馮宇精選7部香港電影佳作,涵蓋新浪潮經典至當代本土創作,通過32場展映、1場主題講座及4場映后交流活動,帶領觀眾回溯香港電影的獨特軌跡,探索嶺南文化基因與時代共振的深層脈絡。
策展主題:
香港電影的文化根脈與大灣區共鳴
香港電影作為嶺南電影的重要分支,既承襲了傳統粵語文化的開放包容,又兼具國際視野的先鋒探索。自1970年代末新浪潮運動起,香港電影以先鋒姿態開創類型片新格局,成為華語電影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標」。從新浪潮運動到千禧年后本土創作的回潮,香港電影始終以獨特視角記錄城市文明的嬗變。策展人羅卡和馮宇指出:「影展特別聚焦市場選擇中被忽略的‘在地化’港產片,這些作品是理解香港文化密碼的密鑰。」
策展人:羅卡(左)、馮宇(右)
本次影展繼2024年于香港成功舉辦「嶺南影像·港澳深穗電影交流展」后,首次在深圳、廣州兩地系統梳理香港電影脈絡,展現其從新浪潮運動到與內地文化共生共融的歷程。此次影展聚焦「在地性」與「時代性」,通過《瘋劫》《半邊人》《浮城大亨》等7部作品,呈現香港電影如何以本土敘事回應社會變遷,并在回歸后與內地文化浪潮深度交融。大灣區觀眾與香港「同聲同氣」,影展不僅是經典重映,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尋根之旅。
《半邊人》
《父子情》
《瘋劫》
《邊緣人》
《地下情》
《浮城大亨》
《點對點》
展映片單劇照
活動嘉賓介紹
#01
《半邊人》|主演、編劇映后
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杜比廳
5月23日(五)19:30
許素瑩
主演
香港演員,憑《半邊人》(1983)獲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新人及最佳女主角兩項提名。曾擔任“電影文化中心(香港)”董事、副主席、顧問和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搜集員,致力推廣電影文化。
施揚平
編劇
資深電影人,一直從事編導及策劃等工作,先后參與數十部影片制作。參與策劃的影片有《一代宗師》等十幾部作品。
編劇作品:
《半邊人》(1983)
《南北少林》(1986)
《中華英雄》(1986)
《西楚霸王》(1994)
《功夫小子闖情關》(1996)
《老港正傳》(2007)等
#02
新浪潮×新港片
——兩代香港新電影的特性與呼應
學者講座
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5號廳
5月24日(六)13:30
劉嵚
電影研究學者
香港資深電影研究者,從事電影史及藝術風格研究、影展策劃、電影書籍編纂等,并于大學教授電影史及導演藝術多年。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電影遺產保育機構Reel to Reel Institute董事及創會會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及前理事。策劃多個電影遺產影展,包括著名導演岳楓、李萍倩及何藩作品回顧展、各地區華語電影史的新發現及修復專題等。
編輯著作: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
《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
《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龍剛》
《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等研究專書。
#03
《地下情》|導演映后
深圳百麗宮影城(來福士廣場店)|LUXE廳
5月25日(日)14:00
關錦鵬
Stanley Kwan
著名導演、監制。1957年出生于中國香港,祖籍廣東南海,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1985年,獨立執導個人首部長片《女人心》,獲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9項提名。關錦鵬以擅長刻畫女性、拍攝女性觸覺電影聞名,于1988至1994期間連續4部作品在重要獎項中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憑借愛情片《胭脂扣》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90年,《人在紐約》獲第二十六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1991年,憑借傳記片《阮玲玉》獲得第28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4年,憑借劇情片《紅玫瑰白玫瑰》獲得第3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從影至今四十多年,關錦鵬為華語電影史創造無數經典作品,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他以細膩的情感觸覺呈現立體女性形象,更以人文角度觀照城市和時代,為香港電影乃至社會變遷刻下重要印記。
導演作品:
《藍宇》(2001)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1998)
《紅玫瑰白玫瑰》(1994)
《阮玲玉》(1992)
《人在紐約》 (1989)
《胭脂扣》(1988)
《地下情》 (1986)
《女人心》(1985)等
監制作品:
《天上人間》(1999)
《戀之風景》(2004)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3)
《謊言西西里》(2016)
《但愿人長久》(2023)
《人海同游》(2023)等
#04
《點對點》|導演、監制映后連線
廣州百麗宮影城(獵德igc店)5號廳
5月31日(六)14:00
黃浩然
Amos Wong Ho Yin
1971出生于香港,17歲起為報刊寫稿維生。先后在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及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并于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進修多媒體、運動碩士,曾入選香港曲棍球代表隊。
1990年代曾師從爾冬升、徐克導演,千禧年后為香港電臺電視部自編自導10部委托紀錄片、單元劇。曾擔任《超時空救兵》(2021)聯合編劇。于2012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點對點》,獲得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提名。
導演作品:
《點對點》(2014)
《逆向誘拐》(2018)
《緣路山旮旯》(2022)
《全世界都有電話》(2023)
鄺珮詩
Teresa Kwong
監制
電影監制,曾擔任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總監、ifva總監。
監制作品:
《老那》(2010)導演:劉浩
《大藍湖》(2011)導演:曾翠珊
《河上變村》(2014)導演:曾翠珊
《點對點》(2012)導演:黃浩然
《緣路山旮旯》(2021)導演:黃浩然
《叔·叔》(2019)導演:楊曜愷
《從今以后》(2024)導演:楊曜愷
喬奕思
Joyce
特邀主持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柏林影展面面觀單元國際影評人聯盟獎,以及美國CASCADIA 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等評審。
參與編輯:
《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2018)
《再寫經典——邱剛健晚年劇本集》(2021)
《香港制片——港式電影制作回憶錄》(2022)等
#05
《浮城大亨》|導演映后
廣州百麗宮影城(天環店)|1號廳
6月1日(日)14:00
嚴浩
Yim Ho
嚴浩,香港出生,原籍江蘇吳縣。自幼在其父、著名文人嚴慶澍身邊耳濡目染,培養起文學創作的習慣。1975年于倫敦電影學院畢業回港,進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擔任編劇及導演。1978年改投電影界,與余允抗、于仁泰、陳欣健創辦影力電影公司。
1984年,取景于汕頭的故土尋根之作《似水流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在內的六項獎項。1990年,與三毛聯合編劇的《滾滾紅塵》獲金馬獎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獎項。隨后其作品逐漸受到世界觀眾了解及認可。1994年,《天國逆子》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根據莫言劇本《姑奶奶披紅綢》改編的《太陽有耳》更斬獲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費比西獎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導演作品:
《浮城大亨》(2012)
《天涯歌女》(2008)
《鴛鴦蝴蝶》(2005)
《庭院里的女人》(2001)
《太陽有耳》(1996)
《天國逆子》(1994)
《滾滾紅塵》(1990)
《似水流年》(1984)等
-活動排片表-
嶺南影像 · 香江名篇電影展
深圳 · 廣州
-展映時間-
05.23 - 06.01
-深圳站-
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萬象天地店)
<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萬象天地 l5>
深圳百麗宮影城(來福士店)
<深圳市南山區南海大道來福士廣場l4-9層>
-廣州站-
廣州百麗宮影城(獵德igc店)
<廣州市天河區興民路222號天匯廣場igc四樓416鋪>
廣州百麗宮影城(天環店)
<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天環廣場負一層b117鋪>
-城市排片表-
-購票-
「嶺南影像·香江名篇電影展」現已開票
搜索 小程序/APP
享受最優購票
票價
會員 50元
百老匯APP 55元
貓眼 淘票票等第三方平臺 60元
(此票價包含平臺服務費)
片單介紹
1
瘋劫(1979)
The Secret(修復版)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陳韻文
攝影 鐘志文
監制 羅開睦
主演 張艾嘉、趙雅芝、徐少強、李海淑、萬梓良
時長 90分鐘
獲獎記錄
1980金馬獎
優等劇情片(之一)
最佳劇情片攝影 鐘志文
最佳劇情片剪輯 余燦峰
劇情簡介
香港龍虎山驚現雙尸命案,死者被警方確認為情侶李紈(趙雅芝 飾)與阮士卓(萬梓良 飾),兇手直指山中瘋漢(徐少強 飾)。李紈生前好友連正明(張艾嘉 飾)卻發現重重疑點:死者遺物中的驗孕報告、阮士卓情婦的離奇失蹤,以及目擊者口中“亡魂歸來”的詭異證詞。隨著調查深入,真相在虛實交錯的時空敘事中逐漸浮出水面。
觀影推介
作為許鞍華導演的長片首作,《瘋劫》以1970年代轟動香港的“龍虎山雙尸案”為藍本,開創了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先鋒美學。影片突破傳統線性敘事,采用多視角切換與時空跳躍剪輯,將懸疑類型與心理驚悚熔于一爐,以陰郁的街巷實景和凌厲的鏡頭語言,揭示都市男女愛欲糾纏下的人性暗面。該片斬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攝影與剪輯,并被香港電影資料館列為“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其修復版重現的膠片質感更成為影迷窺探新浪潮源頭的珍貴窗口。
2
父子情(1981)
Father and Son
導演 方育平
副導演 翁子忠
編劇 陳召、李碧華
、張堅庭
攝影 黃山、何慰本、鍾庸(即鍾志文)、溫貴、黎日強
主演 石磊、朱虹、容惠雯、李羽田、鄭裕柯
制片 王啟傳
時長 97分鐘
獲獎記錄
1982香港金像獎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方育平
十大華語片
2005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
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二十六名)
劇情簡介
赴美讀書終于畢業的羅佳興(鄭裕柯/李羽田 飾),回國探望因心臟病去世的父親羅山木(石磊 飾),回憶起家中往事: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銀行小職員羅山木半生勤懇工作二十年,晉升機會卻被高學歷新人奪走。一家五口人中,叛逆的兒子羅佳興屢屢違背期望逃離學校;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父親羅山木將全副心血押注兒子,先后要求長女出嫁、次女放棄大學錄取資格打工,只為籌錢送兒子去國外求學。
觀影推介
作為方育平于1981年推出的個人長篇電影首作,《父子情》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1982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開山影像。通過平實的刻畫手法于逼仄公屋與霓虹大廈間紀錄香港城市面貌變遷,本片奠定了方育平關注家庭倫理與社會變遷的創作基調。作為香港新浪潮中的現實主義力作,本片借助教育矛盾與中式家庭倫理剖開一代港人的集體創傷,被視為80年代香港社會轉型期的珍貴縮影。
3
邊緣人(1981)
Man on the Brink
導演/編劇/攝影 章國明
主演 艾迪、嘉倫、金興賢、馮愛慈
監制 楊羣
策劃 劉鎮緯
制片 王贊先
時長 98分鐘
獲獎記錄
1982金馬獎
最佳導演 章國明
最佳男主角 艾迪
最佳原著劇本 張鍵
1982香港金像獎
十大華語片
劇情簡介
軍裝警察阿潮(艾迪 飾)厭倦瑣碎執勤,自愿接受臥底任務潛入黑幫。隨著任務深入,他在黑白兩道的夾縫中逐漸迷失,既要應對幫派內部的猜忌,又需隱藏身份避免親友受牽連。當暴力與背叛交織,阿潮的忠誠與人性面臨雙重拷問。
觀影推介
章國明導演的《邊緣人》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里程碑之作,開創了華語影史“臥底”類型片的先河。影片以冷峻寫實風格刻畫臥底警察的生存困境,通過九龍城寨、果欄等標志性場景,折射八十年代初香港的混亂與躁動。影片結局以荒誕手法顛覆傳統英雄敘事,成為香港社會轉型期矛盾的真實鏡像,更啟發了后續《無間道》等經典之作。
4
半邊人(1983)
Ah Ying
導演 方育平
編劇 施揚平、王正方
攝影 陳樂儀
制片 翁子忠
主演 許素瑩、王正方、許培、邱蓮心、許偉翰、許素玲
剪輯 秋木涼 吳金華
時長 113分鐘
獲獎記錄
1984柏林影展
金熊獎(提名)
1984香港金像獎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方育平
最佳剪輯 秋木涼、吳金華
十大華語片
2005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
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六十八名)
劇情簡介
賣魚女阿瑩(許素瑩 飾)在嘈雜的街市日復一日幫工,生活的壓抑促使她報名電影文化中心的表演課程。在與患腿疾的導師張松柏(王正方 飾)的互動中,兩人從藝術探討延伸至生命共鳴,阿瑩逐漸在戲劇中尋得掙脫庸常的力量,而張松柏的創作困境亦折射出理想與現實的永恒角力。
觀影推介
方育平以半自傳體形式將女主角許素瑩的真實經歷搬上銀幕,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中罕見的“元電影”敘事。影片模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邊界,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甚至讓許素瑩的真實家人出演角色,以極簡寫實風格捕捉1980年代香港草根階層的生存圖景。導演通過“戲中戲”結構,隱喻藝術對現實的救贖功能。該片橫掃第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及剪輯三項大獎,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最佳華語片一百部”,被譽為“新浪潮寫實美學”代表作。
5
地下情(1986)
Love Unto Waste
導演 關錦鵬
編劇 黎杰、邱戴安平(即邱剛健)
攝影 古國華
監制 梁李少霞
主演 梁朝偉、金燕玲、溫碧霞、周潤發、蔡琴
時長 96分鐘
獲獎記錄
1987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劇本 黎杰 / 邱戴安平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
十大華語片
劇情簡介
1980年代的香港,模特兒阮貝兒(溫碧霞 飾)與來自臺灣的演員廖玉屏(金燕玲 飾)、歌手趙淑玲(蔡琴 飾)懷揣成名夢想,而現實與理想之間充滿落差。她們在酒吧結識了米鋪少東張樹海(梁朝偉 飾),并因此于四人間展開一段復雜的情感糾葛。隨著趙淑玲的離奇被害,警探藍振強(周潤發 飾)介入調查,眾人關系愈發錯綜復雜,青春在都市中逐漸迷失。
觀影推介
關錦鵬繼《女人心》后于1986年的第二部作者電影《地下情》以冷調光影切割香港都市叢林,成為八十年代香港都市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影片橫掃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九項提名,梁朝偉首度提名影帝即展露驚人才華,編劇邱剛健更稱其為最滿意的劇本之一。影片經由導演真實經歷改編,借一樁懸案與多角群像間的曖昧串聯起散文詩般的情感流動,記載經濟騰飛年代港臺漂泊青年男女共有的欲望、理想與孤獨。
6
浮城大亨(2012)
Floating City
導演 嚴浩
監制 張承勷
編劇 嚴浩 / 龐向怡
攝影 林國華
主演 郭富城、楊采妮、鮑起靜、何超儀、劉心悠
剪接 譚國明
時長 104分鐘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初的香港水域,疍家漁民阿泉(鄭家星/郭富城 飾)因混血身世被喚作“洋雜仔”,在殖民陰影與漁村偏見中掙扎求生。父親在臺風中失蹤,母親(何超儀/鮑起靜 飾)獨自撫養眾多子女,生活艱辛,被迫將部分孩子送往孤兒院。成年后的阿泉在好友劉超力(梁祖堯 飾)的引薦下憑借過人膽識闖入英資洋行,努力逐步晉升至管理層,卻在發妻阿娣(顏卓靈/楊采妮 飾)與海歸助理費歐娜(劉心悠 飾)的情感波折間徘徊。
觀影推介
《浮城大亨》是香港新浪潮導演嚴浩蟄伏多年后于2012年推出的誠意回歸之作,意在以個人史視角折射香港百年殖民傷疤,勾勒香港商戰浮沉與家族變遷。郭富城以灰白鬢發與疍家口音演繹從漁奴到買辦的傳奇人生,楊采妮則詮釋東方女性在近代史中的角色轉變。導演以以細膩影像還原香港原住民新界村民與疍家人(“水上人”)的歷史,大跨度視野遍歷六七暴動、中英外交、香港回歸與東印度公司撤退等重要歷史事件,展現香港在殖民與后殖民時代中身份認同的復雜處境。
7
點對點(2014)
Dot 2 Dot
導演 / 編劇 黃浩然
攝影 歐陽志遠、戴偉棠
監制 黃浩然、鄺珮詩、吳凱恩
主演 陳豪、蒙亭宜、林子聰、張雪芹、邵仲衡、邵音音
剪輯 譚國明、雪蓮
時長 89分鐘
獲獎記錄
2015香港金像獎
最佳新晉導演 黃浩然(提名)
提名 最佳新演員 張雪芹(提名)
劇情簡介
從海外歸港的雪聰(陳豪 飾)與內地來港的小雪(蒙亭宜 飾),因地鐵站旁神秘的點陣圖案產生交集。兩人穿梭于銅鑼灣、荔枝角等街巷,通過解謎拼圖重拾城市記憶。一場跨越語言與背景的追尋,讓疏離的都市人在點線相連中窺見溫情。
觀影推介
黃浩然導演的首部長片《點對點》以獨特的“城市漫游”視角,將香港地景轉化為情感拼圖。影片通過點陣游戲串聯起殖民歷史、城市更新與身份認同,以極簡敘事探討全球化下的在地文化存續。導演黃浩然曾為體育紀錄片編導,擅長以影像記錄城市肌理,本片更獲2014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推薦。片中實拍的筲箕灣碼頭、堅尼地城夕陽等場景,既是地理坐標,亦成時代注腳,被譽為“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
??版權聲明:本次影展所有獨家視覺設計歸屬為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禁止任何個人、機構進行商業使用或篡改挪用。
深圳客粉絲福利
在本期頭條推文下方留言
將隨機抽取 6位粉絲
每人送出1 張
5月24日《邊緣人》的影片票
中獎粉絲請添加圳長微信(szkzz0755)領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