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報道
一張張工作臺在寬闊的室內場地中依次排開,上面擺放著噴壺、電吹風、刷子、毛筆等各類的工具,臺上之人正聚精會神地將全部注意力放在手下的紙張上,容納著數(shù)十人的會場寧靜如水,只聽見噴水壺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就在不久后,這里將有一張張被修復好的書畫亮相,展示著“文物醫(yī)生”的技能水平。
大賽現(xiàn)場正在修復瓷器的選手
5月12日,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在瀘州市拉開帷幕。大賽共設木作文物修復師、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金屬文物修復師、陶瓷文物修復師、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等6個競賽項目。現(xiàn)場,四川省180名技術能手同臺競技,比拼“指尖匠心”,角逐代表四川出征全國賽場的寶貴資格。
在“考古文博熱”持續(xù)升溫的當下,越來越多年輕的力量涌入文物修復和考古勘探發(fā)掘的一線,他們的到來會給這一行業(yè)帶來怎樣的變化?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物資源,一代又一代的“文物醫(yī)生”又該怎樣接力?在大賽進行的第2日,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了此次大賽的3位專家顧問,他們在考古文博領域耕耘數(shù)十年,見證了從冷門絕學到逐漸“熱”起來、“火”起來。
當冷門絕學“熱”起來
年輕人爭當文物修復師
大賽現(xiàn)場 圖據(jù)瀘州市龍馬潭區(qū)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叮當作響的敲擊聲,咔嚓咔嚓的鋸木聲,木頭斷裂時發(fā)出的脆響……相較于紙張書畫文物修復、陶瓷文物修復賽區(qū)的安靜平和,木作文物修復賽區(qū)可謂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而與其相鄰的泥瓦作文物修復賽區(qū),也不斷傳來攪動和刮水泥的聲響,細看賽區(qū)中,有頭發(fā)微微花白、手藝嫻熟的“老師傅”們,也有認真專注的青年人。在這數(shù)百平方米的場地上,文物技能人才正進行著“比拼”。
“感覺年輕的選手比過去多了。”現(xiàn)場,3位專家顧問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一點。在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孫智彬看來,在考古探掘工這一項目中不僅年輕的選手占得比重比較大,還有一部分女選手參與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了文物保護的事業(yè)當中來。”
大賽現(xiàn)場正在修復金屬器物的選手
從1979年進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領域算起,國家文物局專家?guī)鞂<摇⑺拇ㄊ」袍E遺址保護協(xié)會原會長朱小南在這一行業(yè)深耕了46年。他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是年輕人,而如今,他看到了更多年輕人加入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也見證了文物修復技能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改變。“過去,文物修復大多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一代代傳承下來。但現(xiàn)在很多高校,都陸續(xù)設立了文物修復的相關專業(yè)。”朱小南表示,通過學校培養(yǎng)的技能人才,不僅僅得到技術的傳授,理論的工作也更加扎實。“我很高興,我們這個事業(yè)后繼有人了。”
同樣在文博領域鉆研了40余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副理事長韋荃曾花費10余年的時間,成功解決了一批綿陽雙包山漢墓出土漆木器的保護難題,讓珍貴文化遺產得以“新生”。這整個過程漫長而辛苦,卻讓他終生難忘。“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修復中來。但對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不應是一時的熱情,它需要堅守,久久為功。”
大賽現(xiàn)場
如何從熱愛到堅守?
文保領域專家這樣說
在漫長的時光中,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者枯坐冷板凳十余年,將修復技藝與傳統(tǒng)匠心傳承,也在過程中看到了“考古文博熱”的興起。同時,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當下,更多的新技術也融合到修復工作中,讓許多“沉睡”在文物庫房里的文物殘片獲得新生。現(xiàn)場,3位專家也談起了當代年輕人如何在這一行業(yè)持續(xù)堅守的話題。
“如今,國家對于考古文博行業(yè)的愈發(fā)重視,全民的關注度也持續(xù)提升。但大眾的關注點,不應該往獵奇的方向走。”孫智彬強調道,考古勘探和考古發(fā)掘是政策性、專業(yè)性、技能性非常強的工作。“所以光有熱情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好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
而在朱小南看來,當自己面對歷經了滄桑的古建筑時,似乎能穿越時空與之產生對話。因為在他眼中,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建筑更像是一位生著病的人,在對古建筑進行保護修繕時,更帶著一種為老人看病的心情。所以他相信,當年輕人深入這一行業(yè)時,也會對古建筑產生深厚而親密的情感。“面對這位‘老人’,我想盡我所能讓其延長壽命。我們不能讓它‘返老還童’,但要讓它‘延年益壽’。我想年輕人工作一段時間后,可能跟我一樣也會產生這種感情。”
此外,韋荃更提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文物修復的知識涉及面非常廣,不僅要求專業(yè)知識,也強調多學科的融合。文物保護工作者要解決文物生存的問題,也要恢復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及文化等價值。“正因如此,我們對文物的認知必須走在前面,這是一個長期學習過程。我們看到,許多從事文物保護修復的大國工匠,至今一直在學習,從未間斷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