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記(00001.HK)關于出手全球港口業務的事鬧得沸沸揚揚,而長江和記原計劃在5月22日股東周年大會上公布關于此事的最新進展。
但是礙于近日不斷有股東和媒體問詢,5月12日晚間,長江和記專門發布了一份公告,聲明:此交易是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
一、事件復盤:李嘉誠「港口大撤退」,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此前的3月4日,李嘉誠旗下企業長江和記(00001.HK)在港交所公告宣布與以貝萊德為首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手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
消息一出,市場嘩然——李嘉誠家族再次上演「資產騰挪術」,但這次交易的復雜性遠超以往。
此項交易標的資產涵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了199個泊位以及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以及全球物流網絡核心資源。
這其中,最具關注性的,就是巴拿馬港口90%的股權,這也是懂王上臺后十分想要收歸美國的港口,因為巴拿馬港口對于全球航運貿易具有決定性意義,一旦到了美國手中,將會成為美國制約中國航運的最大手牌。
所以,之前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公開表示:高度關注有關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尾貨批準前,不得實施,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總結來看,此次交易存在三個大質疑:
1.合規性質疑?:巴拿馬政府曾指控長和港口特許經營權存在「違憲」爭議,交易合法性遭媒體連環拷問;
2.地緣敏感性?:標的涉及巴拿馬運河咽喉港口,美國資本接盤后可能影響中資在當地布局;
3.監管緊箍咒?: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直接喊話“不得規避審查”,審批不確定性陡增。
面對此三大質疑,長和5月12日晚的緊急聲明強調「絕不違法」,試圖平息輿論,其實就是滑跪。
但這場交易的本質,早已超越商業邏輯,成為一場牽扯合規風險、地緣博弈與監管意志的「三重門」大戲,絕不是長和一個滑跪就能輕易收場的。
此前懂王一上任就獅子大開口準備吞并巴拿馬港口,而李嘉誠則是瞬間滑跪,直接表示要出售。
本次李嘉誠再次反向滑跪,承諾「絕不違法」,主要原因,在于印巴沖突一戰,中國本來想采用田忌賽馬機致,用我們自己已經不再列裝的低端武器殲-10C先去對抗西方能拿得出手的最高端武器陣風戰機,結果下等馬直接完勝了對方的上等馬。
這下全世界都驚呆了,甚至原本還在強硬和咱們搞關稅戰的美國都變得好說話了,在關稅談判上直接滑跪,給出了極大的讓步。
而李嘉誠先生也直接滑跪,態度轉變得極其謙虛,當初大公報代表國家向其一遍又一遍喊話的時候,他們裝傻充楞,不僅不給予回應,甚至還要加速推進出售。
現在好了,在硬實力面前,印度不行了、英國不行了、歐洲不行了、美國也不行了,結果李首富在挨了一巴掌之后,眼神突然變得清澈了,一直以來打商業辭令的李首富也突然懂法了,還知道提前主動回應股東和社會關切了:交易之完成取決于一系列條件的達成,包括法律和監管部門之同意及批準……
李首富的發跡,得益于自身的勤奮,但是更加是得益于背后的祖國,如果不考慮國家和民族感情,不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僅僅只是從商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么格局就小了。
和霍英東先生相比,李嘉誠的愛國段位低了不少一個數量級,當然,如果看到霍英東先生的愛國行動為其子孫帶來的榮譽和回報,那也是高出李嘉誠不止一個數量級。
無論如何,出于福蔭子孫的考慮,也希望李首富能夠以大局為重。
二、合規與監管:刀尖上的舞蹈,長和的「安全聲明」能兜住底嗎??
1. 長和的「合規人設」:主動聲明是加分項,但監管才是終極裁判?
長和在公告中反復強調「合法合規」,甚至罕見提前披露股東大會細節(原定5月22日)。
這種主動出擊的策略,短期確實能穩定市場情緒——南向資金在次日(5月13日)仍小幅增持,顯示部分機構認可其風控能力。但問題在于,?合規與否的最終定義權在監管層手中?。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此前已明確要求「不得規避審查」,而交易需滿足的「先決條件」包括反壟斷審查、國家安全審查等。
參考近年案例(如某中資企業收購德國芯片廠被否),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交易往往面臨更高否決概率。
關鍵數據?:長和港口業務2024年EBITDA約210億港元,占總利潤的23%。若交易受阻,其估值邏輯將被迫重構。
2. 貝萊德的“美國身份”:地緣風險放大器?
貝萊德作為美資巨頭接手港口,可能觸發兩大風險:
①審查敏感度提升?: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美資控制權轉移可能引發中方對「基礎設施安全」的額外審查;
②中美博弈映射?:若交易被視為「美資滲透關鍵節點」,政治化風險將陡增。外交部此前表態“依法審查”,已隱含這一層考量。
三、戰略重構:甩賣港口是「斷臂求生」還是「輕裝上陣」??
長和出售港口業務的官方理由是「優化資產組合」,但市場更關注其戰略意圖:
1. 現金流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截至2024年末,長和凈負債率約25%,雖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其零售、電訊業務面臨增長瓶頸(2024年營收增速僅3.2%);
港口資產雖現金流穩定,但資本開支高企(年均超50億港元),拖累ROE(2024年港口業務ROE僅8%,低于集團整體的12%)。
2. 押注新賽道的前瞻布局??
出售港口回籠的千億資金可能投向兩大方向:
①數字基建?:長和旗下歐洲電訊業務(如英國Three)需5G升級,2024年相關資本開支同比增15%;
②東南亞擴張?:李嘉誠近年加碼越南地產、印尼電商,試圖復制「香港模式」。
但是,以上也讓長和面臨巨大的潛在風險?:新業務投入周期長、競爭激烈,而港口資產的「現金牛」屬性喪失后,集團盈利穩定性可能下滑。
四、投資邏輯重塑:長和還是那個「避險之王」嗎??
長和長期以來被視為「現金流穩定、股息率高」的現金奶牛型的防御性標的,但本次交易可能動搖其核心投資邏輯:
1. 股息率能否維持??
港口業務貢獻約30%的集團自由現金流,出售后若未能快速填補現金缺口,股息支付率(2024年約65%)可能承壓;
管理層承諾“維持股息政策”,但需警惕“賣資產分紅”的不可持續性。
2. 估值體系面臨切換?
當前長和PE約8倍,低于全球綜合企業平均12倍,主要因港口業務拉低估值;
若交易完成,PE可能向電訊、零售板塊(平均PE 10-15倍)靠攏,但需新業務增長兌現。
五、未來情景推演:三種劇本下的投資策略?
劇本一:交易順利通過審查(概率40%)?
利好邏輯?:千億現金到手,負債率降至15%以下,資本運作空間打開;
操作建議?:短期股價沖高可部分止盈,長期觀察新業務落地情況。
劇本二:交易被監管否決(概率30%)?
利空邏輯?:資產優化失敗,港口業務資本開支負擔持續,估值中樞下移;
操作建議?:逢反彈減倉,轉向長江實業(01113.HK)等關聯地產標的避險。
劇本三:交易條款大幅修改(概率30%)?
中性邏輯?:出售部分港口+保留核心資產,現金流壓力部分緩解;
操作建議?:持有觀望,重點追蹤股東大會投票結果。
六、會長的結論:寧可錯過,不要做錯?
長和此次交易如同一場「戴著鐐銬的資本之舞」,短期情緒面與長期基本面嚴重背離。
對投資者而言:
散戶?:建議規避,不確定性過高,且信息不對稱性強;
機構?:可小倉位博弈監管預期差,但需設置嚴格止損線(如股價跌破50港元);
股息愛好者?:轉向長江基建(01038.HK)等分紅更穩定的子平臺。
One more thing:當李嘉誠開始「賣賣賣」,聰明的資金應該多問一句——他看到了什么我們沒看到的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