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楊浦區長海路街道325街坊市二散居征地房屋補償項目完成100%簽約,老房上下,一片歡騰。5月13日上午,最后一輛搬家車駛入這片市二散居地。
當最后一件行李搬上車,最后一張封門單拍上門,也就標志著該項目實現三個100%,幾十年的老房迎來終章。從簽約到全部搬遷僅8天,“楊浦速度”讓更多居民早早奔赴新生活。
上午九點多,67歲的仲玲華走進市二散居地征地房屋補償項目工作組的辦公室。幾天前她已經完成搬家,今天來交房。簽好房屋驗收單,交出房屋鑰匙,一樁心事總算了結,仲玲華回到空空的房門口拍了幾張照,也算是對住了50多年的老房做了告別。
“我今天是專門來交房、拍照的,想用照片留存一個紀念,畢竟大半輩子都是在這里過的。”仲玲華感慨。
市二散居地屬于長海路街道325街坊2丘,占地2700多平方米,居民17產18戶。這里的房屋多為幾十年前大家共同建造起來的,曾陪伴許多人度過結婚、生子等人生重要時刻。
仲玲華的老房在國光路74號,是一棟二層小樓,連帶幾間平房。房子大,人也多,仲家兄弟姐妹一共6個,仲玲華排行老四。上世紀70年代,仲家父母帶著孩子們從政立路搬到這處生產隊用地,一住就是50多年。“從小我就在這一片長大,這棟房子見證著我的成長。以前在這里,住得很開心,窮是窮一點,但無憂無慮的。”仲玲華回憶起來。
水泥灰的墻、臟亂差的環境、幾乎轉不動的風扇,還有隨著家庭人數增長而日益逼仄的空間,看起來破敗的老房,卻每樣東西都讓仲玲華留戀。“尤其是搬家的時候,我是這個也不舍得,那個也不舍得。什么衣服呀,老皮箱呀,都是有故事的。”她說。
老房承載著回憶,卻也經不住幾十年的風雨。如今,房子老了。房齡高、房屋屬性復雜、人員流動量大、公共設施缺乏,各種原因下,老房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居住條件無法匹配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今年,楊浦借全市開展非舊改地塊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改造的契機,對市二散居地按照“三個100%”協商簽約的方式,進行房屋征收。
項目立項以來,長海路街道會同全區各有關部門開展情況排摸,并成立工作專班,推動項目落實。跑居民家、宣傳征收政策,在不間斷的努力下,老房迎來喜事。從今年5月6日啟動簽約,到5月13日完成全部搬遷交房,實現意愿征詢率、協商簽約率、搬遷率三個100%,一共用時僅8天。
“自己造的房子,到底沒有國家造的質量好,這個房子已經老得快不能住了。現在趕上好政策,我們能搬進樓房了,生活也終于能改善了!”仲玲華高興地說,“我們家兄弟姐妹已經各自安排妥當,我租好了房,買的房還要慢慢挑,打算繼續買在長海路街道。畢竟心里,還是對這里有感情。”
在鑼鼓聲中,搬家車即將啟動,市二散居地最后一戶居民——仲家老二完成搬遷。工作人員挨個兒門上張貼了封門單,后續等待工人來砌磚封門。“最后一戶交房了,市二散居征地房屋補償項目完成三個100%!”工作人員喊道。
車輛啟動,居民們揮揮手告別老房。而美好的新生活,就在前方。
文字丨湯順佳
圖片丨湯順佳
編輯丨周夢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