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三十五次“全國助殘日”,5月12日至5月18日是第二十六次“上海助殘周”。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特殊群體精神文化生活。5月13日,由殷行街道服務辦和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攜手舉辦的“中福會文藝志愿者助殘周社區行”主題活動在殷行街道陽光之家拉開序幕。
活動以“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為主題,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為特殊群體的學員們帶來了一場充滿愛與藝術魅力的體驗之旅。
肢體語言 打開心扉的獨特對話
活動伊始,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的專業演員們便與學員們圍坐成一圈,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肢體語言課堂”。為了讓學員們更好地理解如何通過身體動作傳遞情感,老師設計了趣味盎然的互動游戲——“我的名字會說話”。每位學員在志愿者的鼓勵下,嘗試用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來詮釋自己的姓名。
“我叫仇慧!”一位學員雙手做出拍球狀態,隨后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另一位學員則跺著腳、揮動手臂,用充滿活力的肢體語言喊出“我叫奔奔!”......現場笑聲此起彼伏,原本有些拘謹的氛圍迅速被輕松愉悅取代。
指導老師馬小凱介紹道:“對于部分特殊群體而言,傳統的言語交流可能存在障礙,但肢體語言是一種跨越語言隔閡的表達方式。他們雖然年齡不小了,但心智其實是比較年輕的,所以我們更像一種戲劇教育的表達方式,讓他們怎么去學會運用自己的形體,還有最大程度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馬小凱耐心地為學員們分解動作要領,從基礎的站姿、手勢到情感表達的肢體韻律,逐步引導大家放松身心,用身體“講述”自己的故事。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學員在反復練習后,突然自信地走到人群中央,用連貫的手勢和堅定的眼神完成了一次自我介紹,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戲曲臺步 傳承文化的藝術啟蒙
在肢體語言訓練的基礎上,活動進入更具挑戰性的戲曲藝術教學環節。專業老師向學員們講解了戲曲臺步的分類——正步、慢步、云步等,并親自示范如何通過腳尖的著力點和身體的重心轉移走出優雅的步伐。學員們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認真模仿。
盡管動作略顯生硬,但那份專注與投入令人動容。半小時的課程里,學員們逐漸掌握了基本要領,盡管配合稍顯稚嫩,但那份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溢于言表。
愛的傳遞 從舞臺到生活的溫暖延續
活動結束后,許多學員仍意猶未盡地討論著課上學到的新技能。“今天我學會了用身體說話,感覺自己也能當‘小老師’了!”學員小林興奮地分享道。志愿者們則紛紛表示,希望通過此類活動打破社會對特殊群體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看到他們身上蘊藏的藝術潛能與生命力量。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場藝術教育的實踐,更是一次人文關懷的深刻踐行。它用藝術的獨特魅力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理解的橋梁,讓自強不息的精神與互助友愛的溫暖在社區中蔓延生長。當我們放下偏見,用心傾聽,就會發現,他們的世界里同樣綻放著最絢爛的生命之花。
文字|王歆瑜
圖片|王歆瑜
編輯|陳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