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假象如薄冰碎裂,停火協議剛簽,戰火便已重燃,由于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武裝的意外加入,中巴經濟走廊這條東方巨龍的“世紀通道”,正血流不止。
當南亞再度滑向危險邊緣,北京的“不干涉”原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場觸及國家利益的危機,是否會改變中國對印巴沖突的態度?這場新起的沖突到底是“巧合”還是印度在背后使壞?
俾路支:帝國邊陲的怒火
戰火最先在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點燃,這片占了巴國近半壁江山、人口卻稀疏的土地,仿佛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地下沉睡著豐富的天然氣和日漸清新的黃金礦脈,本該是天降甘霖,卻成了“資源詛咒”的現實注腳。
當地復雜的部落結構,加上對更大自治權的百年渴望,因資源分配不均而火上澆油。中央政府在基建民生上的長期缺席,與民眾的期待落差巨大,分離主義的種子便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瘋狂滋長。
自打本世紀初“俾路支解放軍”等武裝組織冒頭,“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戲碼就沒停過,省會奎達一度被外界視為恐怖分子的溫床。
明眼人都看得出,俾路支問題的癥結,是經濟利益分配的極端失衡,以及由此衍生的民族認同危機。若不能從根子上解決資源共享和權力下放,這火,滅不了。
誰曾想,這一次沖突的烈度,竟刷新了近年來的紀錄。
停火協議的墨跡還沒干透,俾路支分離武裝就在短短兩天內,對著巴基斯坦的軍事目標發動了七十多次襲擊,揚言端掉了五十多個軍事據點。
更扎眼的是,這幫人完事后還公開叫囂,這是“決定性一戰”,拼命撇清跟外國勢力的關系,咬死自己“不是任何人的棋子”,反而把槍口對準巴基斯坦政府,罵其“虛偽欺騙”、“雙手沾滿鮮血”。
印度:暗影中的推手?
這場看似倉促的停火,實則是南亞火藥桶即將二次爆炸前的“戰術喘息”。
印度一邊在聯合國高喊“反恐”,一邊通過代理人戰爭對巴實施“慢性放血”;巴基斯坦既要應對邊境線上的坦克集群,又要提防后院俾路支省的定時炸彈。
俾路支武裝的聲明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他們不僅呼吁世界大國介入,還特別提到了印度,希望印度能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上支持他們,以摧毀他們眼中的“巴基斯坦主義國家”。
這些人甚至直接向新德里喊話,表示只要印度下決心對巴基斯坦采取“果斷行動”,他們就愿意充當印度的“槍”,從巴基斯坦西部配合,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這份赤裸裸的“投名狀”無疑將本就緊張的印巴關系推向了更加危險的境地。襲擊者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所謂的“印巴邊境協同作戰”宣言,暗示他們與印度安全部隊之間存在某種“非官方的戰術默契”。
印度外交部第一時間否認與俾路支武裝有關聯,但一些跡象表明這種否認顯得無力。分析指出,俾路支武裝近年來獲得的遠程制導武器和跨境加密通訊技術,與印度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在技術特征上存在相似之處。
這讓人聯想到南亞國家間互相利用對方內部矛盾、扶植分裂勢力的舊手段。巴基斯坦長期指責印度支持俾路支分離勢力,聲稱掌握印度特工滲透巴基斯坦境內與武裝頭目會面、提供資金和武器的證據。
幾年前,伊朗跨境打擊藏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俾路支武裝營地時,巴基斯坦軍方就曾暗示,這些武裝分子背后有印度情報部門的影子,只是當時沒抓到實錘。
近幾年,印度駐阿富汗的某個領事館,被曝出曾給俾路支解放軍的頭目提供所謂“人道主義援助”。巴基斯坦情報機構也指控,印度陸軍特種部隊曾在邊境附近的查曼地區,偷偷摸摸地教俾路支游擊隊員怎么玩模塊化炸藥。
如果這些關于“夾擊威脅”和幕后黑手的指控最后都坐實了,那可就意味著印度對其地區策略來了個大轉彎——從過去那種藏著掖著的幕后金主,變成更直接的準軍事介入,這簡直就是在復制它在克什米爾地區搞的那套“低強度戰爭”模式。
克什米爾:東線燃起的烽火
幾乎就在西部俾路支戰火重燃的當口,東邊的克什米爾地區也沒能消停。印度持續往這個火藥桶增兵,超過十萬大軍配上重炮等大家伙已經部署到位,新德里那邊更是放出狠話,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叛軍問題”。
這種咄咄逼人的架勢,直接導致巴控克什米爾一側大量平民緊急撤離,據說人數高達二十萬。國際社會對可能爆發的人道主義危機表示了譴責,但似乎并沒有什么用,局勢該升級還是升級。
甚至有消息傳出來,說印度軍方單方面吹噓,他們在短時間內就對巴基斯坦的好幾個空軍基地發動了“閃電突襲”,打得對方“立即投降并要求停火”。這種話的真假先放一邊,但它反映出的那種持續備戰、磨刀霍霍的心態,可不容小覷。
種種跡象都擺在那兒:東線的停火協議,同樣是張廢紙,新的軍事沖突,說來就來。
中國:龍之角力與紅線
南亞次大陸這么一折騰,域外大國的核心利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波及,地區安全風險,正實實在在地朝著中巴經濟走廊這條大動脈蔓延。這條被譽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的經濟走廊,對巴基斯坦的經濟命脈乃至中國的全球戰略棋局都意義非凡。
要命的是,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瓜達爾港,恰恰就坐落在局勢最不穩定的俾路支省的心臟地帶,俾路支省這火藥桶一天不安定,走廊的順暢運行就一天蒙著厚厚的陰影。
面對這么個爛攤子,中國必須得想好最壞的打算。中巴關系雖說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還簽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但雙方的合作更多還是在反恐和經濟發展層面,并沒有那種一方挨打另一方必須自動軍事介入的共同防御條款。
眼下,優先保障中巴經濟走廊的安全,比如進一步加強瓜達爾港這些關鍵節點的安保力量,同時嚴格控制自己行動的范圍和性質,這恐怕是中國在復雜棋局中最現實的選擇了。
結語
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彈坑、新德里機場關閉時滯留旅客的眼淚、克什米爾村莊被炮火摧毀的清真寺,都在訴說一個真理:任何通過代理人戰爭謀取地緣利益的企圖,終將反噬操盤者自身。
當印度教狂熱分子高喊“阿克hand Bharat”(大印度)時,他們或許該聽聽伊斯蘭堡防空洞里孩童的哭泣——那里傳出的,才是南亞真正的未來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