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寶日勿蘇鎮,曾經飽受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困擾的這片土地,如今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化。近年來,寶日勿蘇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將生態修復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經過全鎮上下的不懈奮斗,實現了從生態脆弱到林茂糧豐的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康莊大道。
寶日勿蘇鎮曾面臨嚴峻的生態挑戰,土地沙化不僅制約農業發展,也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鎮黨委、政府深知,生態修復是破解發展困境的關鍵。全鎮凝心聚力,科學規劃生態修復藍圖,整合資源推進植樹造林、土地整治等工程。多年來持續投入,組織群眾種植各類樹木,進行生態修復,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有效遏制土地沙化,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轉變。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產業發展打開了新空間。寶日勿蘇鎮積極探索“生態+產業”模式,讓修復后的土地煥發經濟活力。在特色種植業上,推廣耐旱高產農作物品種,糧食年產量逐漸增幅,筑牢了糧食安全根基。他們依托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特色藥材、養殖家禽。生態旅游也悄然興起,吸引周邊游客領略自然風光、體驗鄉村生活,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萬元,帶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繁榮發展。產業融合發展激活了全鎮經濟動能,形成了多業并舉的良好局面。
生態修復的紅利切實惠及全鎮百姓。隨著產業興旺,就業崗位不斷涌現,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統計顯示,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000元增長至15000元,增長了87.5%,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景色成為居民日常享受,幸福感與獲得感不斷提升。村莊舊貌換新顏,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綠色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在生態修復進程中,寶日勿蘇鎮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各村都成立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參與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實現集體與個人雙贏。合作社統一管理、銷售,將農產品推向更廣闊市場,帶領村民學習新技術、新模式,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這種示范效應激發各村積極性,形成比學趕超氛圍,推動全鎮生態與產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為嚴厲打擊毀林毀草違法行為,寶日勿蘇鎮全面推進違法圖斑整改工作,以“零容忍”態度重拳出擊,多措并舉開展林地恢復工作,全力守護綠水青山,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注入強勁動力。
他們對圖斑地塊進行實地走訪調研,精準掌握植被恢復情況,緊盯整改進度與質量,現場協調解決恢復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同時,構建起鎮、村兩級責任體系,細化責任分工,逐人劃定管控責任區,確保每個地塊都有嘎查村干部與政府干部全程監督,切實保障恢復工作落實到位。
眼下正值春季造林黃金期,寶日勿蘇鎮搶抓時機,創新采用“機械造林 + 人工補植”相結合的模式,科學有序推進林地植被恢復工作,目前已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為保障造林質量,鎮上組建了多個驗收小組,分片區深入地塊,圍繞苗木株距、種植痕跡消除、灌溉條件等關鍵環節,嚴格對照標準開展質量把控工作,對發現的問題當場提出整改要求,督促相關責任人立行立改。此外,還要求各嘎查村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強化苗木后期養護管理,以十足的干勁、壓實的責任,全力推動整改任務按期“清零”。
寶日勿蘇鎮的實踐,深刻詮釋了生態修復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它不僅重塑了生態環境,更創造了經濟價值,讓綠色成為發展主色調。如今,全鎮干部群眾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綠色發展篇章。他們讓林茂糧豐的景象持續綻放,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與發展財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寶日勿蘇鎮正不斷繪就生態更美、產業更興、百姓更富的畫卷,向著鄉村全面振興穩步邁進,成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典范,為更多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李富 端木)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