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拜倒在石榴裙下” 這句老話,主要是用來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貌所傾倒,甘愿為之傾心。
但很多人也有疑惑,就是如果男子為女子的美貌所吸引而傾心,那為何是石榴裙呢?石榴裙又是怎樣的裙子呢?或者是這句老話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里,我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石榴。別看這是我國南北方廣泛種植的一種水果,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它。
實際上石榴并非中國本土的植物,它是一種蔥國外引進來的植物。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漢使張騫出使西域,路過安石國時,帶回了石榴種子,從此石榴在中國落地生根。
石榴傳入中國后,不僅因其果實甜美、籽多飽滿,被賦予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其鮮艷似火的花朵,也深受人們喜愛。
而“石榴裙”的出現,則與石榴花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古代的染料不如今天豐富,基本都是純天然的植物染料。
而古人發現石榴開花非常的漂亮,顏色艷麗,于是就巧妙地將石榴的果皮及花搗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紅色衣物,這種以石榴為染料制成的紅裙,便是最初的石榴裙。
由于顏色鮮艷奪目,充滿熱烈奔放之感,石榴裙逐漸成為女性喜愛的服飾之一,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拜倒在石榴裙下”這一說法,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寵愛有加,幾乎到了“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地步,甚至為博美人歡心,不惜荒廢朝政。
楊貴妃對石榴花和石榴極為喜愛,為滿足她的喜好,唐明皇不僅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樹,還常常在石榴花盛開之際,設宴于火紅的石榴花叢中,與楊貴妃一同賞花飲酒。
楊貴妃飲酒后,雙腮緋紅,嫵媚動人,唐明皇最愛欣賞她這副醉態,還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云與石榴花相比,笑問誰更艷麗。
然而,大臣們對唐明皇因寵愛楊貴妃而不理朝政的行為極為不滿,卻又不敢指責皇上,便將怒氣遷怒于楊貴妃,在朝堂上對她拒不施禮。
有一次,唐明皇設宴群臣,邀楊貴妃獻舞助興。楊貴妃卻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低聲抱怨:“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施禮儀,毫無恭敬之心,我不愿為他們獻舞。”
唐明皇聽聞,覺得寵妃受了委屈,當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要行跪拜之禮,若有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大臣們無奈,此后但凡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只能紛紛下跪行禮。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就流傳了下來。
在當時,“拜倒在石榴裙下”更多是臣子們迫于楊貴妃的權勢而做出的舉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句話的含義發生了轉變,從最初的敬畏權勢,逐漸演變成如今男子對女子美貌與魅力的傾慕和拜服。
除了這個典故,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也常能看到石榴裙的身影,進一步豐富了它的文化內涵。
武則天在還是皇后的時候,曾為李治寫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借石榴裙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唐詩人白居易也在《和春深二十首》中寫下“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的詩句,以石榴花來襯托女子紅裙的艷麗,展現出女子的美麗動人。
“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俗語,從與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起源,歷經千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演變成如今表達男子對女子傾慕的常用語。
它讓我們看到,石榴不僅作為一種水果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其衍生出的“石榴裙”文化,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獨特魅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