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4日訊 今年一季度,日照市嵐山區的嵐山號子愛好者楊洪永入選“中國好人”候選人榜單。憑著一腔熱情,年近八旬的他努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嵐山號子”發揚、傳承。
楊洪永,是日照市嵐山區漁民號子傳承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過七旬的他是一位地道的漁民。
楊洪永從17歲就上了船,跟著他的上一輩在船上。“ 我看著他們在干活的時候,都打這個號子,打起號子干活的時候,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勁,所以我就在心里慢慢地學。”楊洪永說道,今年他已經72歲了,唱嵐山號子已經有五十四年了。
在長期與大海、風浪的抗爭中,嵐山漁民創造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嵐山號子,并成為漁民撒網捕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號令。
“為了在船上干活的時候有力量,統一勁往一處使,所以我們干活的時候就打起了號子。”楊洪永說道。
藝術既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句話在楊洪永等漁民身上體現得更加生動具體,而這種藝術形式在創作過程中也融入了漁民的思想智慧。
“我們的嵐山漁民號子有十幾種,在海里干活時有溜網號,撐船時候有撐船號,在岸上干活的時候有箍樁號、成纜號、推關號。”楊洪永說道。
曲調鏗鏘粗獷,高亢有力,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和音樂特色,喊唱形式為一人領,眾人合,節奏感極強。緩解了漁民們勞作的疲累,無形中也增強了漁民之間的凝聚力,因而在傳唱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不上船以后,我就從來沒間斷過唱這個嵐山號子,嵐山號子是我們老祖宗一輩輩地傳下來的。雖然是現在船是機械化,現在干活的時候也用不著號子了,但是,我為了不讓它丟失,我堅持了這幾十年,在心里默默地唱、默默地守。”楊洪永堅定地說道。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楊洪永憑著一腔熱愛,多次將嵐山號子帶到全省乃至全國的舞臺,并帶出一批年輕傳承人,使得這一寶貴的藝術形式后繼有人。
楊洪永總覺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如果失傳了,特別是他這輩子失傳,那就非常遺憾。“我教唱嵐山號子,我還教唱過外國人,我也想著叫我們的嵐山號子,不但在國內唱響,我也想著叫它走向國外,在國際上也叫他們了解中國的海洋漁業文化。”楊洪永說道。
閃電新聞記者 徐一丹 通訊員 姚文鳳 王飛達 丁明杰 張潮歌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