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第二站——“滄海有龍吟·天津民歌賞讀會”在天津圖書館啟幕。賞讀會將紙上記載的歌詞再一次賦予曲調,注入靈魂。通過讀、講、觀、賞等多元融合的閱讀形態,激發了讀者對天津民歌的興趣。
天津民歌以小調、勞動號子及山歌為主流,其中小調多源自江南、河北、皖北等地,經數百年演化形成本土化風格。代表曲目包括《畫扇面》《蓮花落》《媽媽娘你好糊涂》等。
此次“滄海有龍吟·天津民歌賞讀會”活動特邀天津音樂學院趙振嶺教授擔任導讀和導賞人。趙教授為讀者詳細闡述了天津民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他以天津民歌中的號子、時調等為例,深入剖析了天津民歌的唱腔、曲調及其演變過程,使讀者對天津民歌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漢沽80歲的漁民趙加岺,攜劉翠祥、劉翠波兄弟帶來的《捯網號子》,堪稱力量與激情的完美融合。伴隨著節奏,他們的每一聲號子都仿佛從歲月深處呼嘯而出。粗獷原始的號子聲,如同一陣陣浪潮,仿佛將聽眾帶回到波濤洶涌的險境之中,讓人感受到漁民們在大海上勞作時的艱辛與豪邁,也展現出天津沿海地區質樸的生活風貌。
趙天刃一曲《畫扇面》,用一把折扇繪盡津門的風情萬種,曲調婉轉流淌,仿佛重現天津舊景,令聽眾沉浸于天津獨有的繁華之中。
劉慧慧和趙天刃用天津方言演繹的《十朵花》,“說了一個一,道了一個一,什么樣子開花在水里?”“荷花開花在水里嘛一二呀二呦。”男女聲對唱,一問一答,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的懸念,引人入勝;《蓮花落》的表演同樣別具一格。歌聲中,仿佛能看到舊時天津街頭巷尾的熱鬧場景,煙火氣撲面而來。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