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質量發展宣講報告。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10項重點任務清單。在此之前,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將“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至經濟工作的規律性層面加以認識、而且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納入2025年經濟工作9項重點任務清單。
評論員謝峰教授到中共賀州市委黨校:專題學習班,作“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宣講報告。
評論員謝峰教授: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團結奮進,干經濟!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發展所依賴的技術支撐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質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深化應用為驅動,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涌現為重要特征,進而構建起新型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和發展壯大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從核心要素更替引致生產力躍遷的認識視角來看,新質生產力可理解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傳統核心生產要素地位被新核心生產要素所取代,由新核心生產要素主導配置其他要素而形成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得以出現的動因,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生產力下核心要素的擴張陷入瓶頸,粗放型擴張顯著地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在既有生產方式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難以持續提升,經濟增長因此受到束緊約束;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產要素逐步崛起,生產力發展從傳統增長路徑躍遷到新路徑,新的經濟結構、產業模式、競爭形態隨之形成。數字經濟時代,生產方式和增長模式亟須改變,全球經濟主體都在尋求能夠驅動經濟增長的新要素和新路徑。
謝峰在賀州市委黨校專題宣講,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副主任黃逸遼、賀州市人大代表工委主任莫世群、賀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羅海峰會見
評論員、十四五規劃大國科技創新智庫特聘專家、中國政府管理案例庫編委會榮譽主席、國家發改委“百城千企新質生產力”特邀嘉賓謝峰教授在賀州市委黨校,為2025年第1期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代表履職專題學習班作“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宣講報告會,解讀政策分析提到:作為新的核心因素,當前應著眼于:一是破解粗放型擴張受生態環境承載力約束而對經濟增長形成的束緊約束難題,二是破解粗放型擴張路徑難以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困境。從現實產業技術發展來看,由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構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形成相應的經濟增長效應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縣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不僅關乎地方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而且肩負著推動國家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關鍵在于產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整體上提檔升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對部分傳統產業改造力度。如在農業產業鏈前端,運用智能技術選優品種、提高農業優種率;在產業鏈中端,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數字化水平壯大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做強品牌;在產業鏈末端,以拉動內需、刺激綠色消費為主,將對產品識別、體驗、營銷等置于綠色化環境中,促使農業產業發展成為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示范產業。
評論員謝峰教授到中共賀州市委黨校:專題學習班,作“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宣講報告。
為此,很有必要將新質生產力同傳統生產力聯系起來作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中劃清兩者之間的界線,明晰兩者之間存在的系統性差異,進而充分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實、落細、落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