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獨角獸捕手”到“韭菜收割機”,周亞輝的“資本游戲”該收手了。
近日,昆侖萬維披露的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將這家曾經憑借AI概念股價飆升的明星企業推向輿論風口。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昆侖萬維凈虧損15.95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大幅下滑;2025年一季度虧損持續擴大至7.69億元。
這份成績單不僅終結了公司上市以來的盈利神話,更撕開了其"AI概念股"光環下的真實面目——一家依賴資本運作、追逐市場熱點的投機者,而非真正的技術創新者。當周亞輝的"投資筆記"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當方漢的技術理想遭遇現實碰壁,昆侖萬維的轉型之路注定充滿荊棘。
財務迷局
2024年,昆侖萬維上演了上市以來最慘烈的業績變臉:凈利潤巨虧15.95億元,相當于虧掉了2020-2023年四年凈利潤總和。這場崩塌在2025年一季度持續加劇,單季度再虧7.69億元。更令人警覺的是,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步大幅縮水,意味著自我造血能力正在枯竭。
曾貢獻超25%營收的游戲業務,如今已淪為邊緣角色。2024年游戲收入暴跌至4.44億元,較2020年縮水63%。《部落沖突》等明星產品邊緣化,自研爆款長期缺席,折射出這家企業在游戲賽道的核心競爭力流失。
經營現金流凈額的大幅下滑,揭開了公司造血能力的虛弱。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下降67%,2025年一季度繼續惡化。
這種現金流危機,與昆侖萬維激進的資本運作形成鮮明對比:2023年6月,周亞輝前妻李瓊精準高位減持套現13億元,并將一半資金以2.5%利率借給公司,既規避了股權稀釋風險,又鎖定穩定利息收益。這種“股權變債權”的財技,本質是將上市公司變為私人提款機。更諷刺的是,昆侖萬維2024年股息率僅0.4%,遠低于李瓊的借款利率,中小股東利益被肆意踐踏。
財報顯示,2024年昆侖萬維整體毛利率同比下降5.61個百分點至73.4%。這個看似高企的數字背后,是主營業務競爭力的全面失守。廣告業務和Opera搜索業務雖然貢獻了營收增長,但成本增速遠超收入增速,本質是"賠本賺吆喝"。而曾經的核心業務游戲和社交網絡,毛利率分別暴跌12.3%和8.7%,印證著產品競爭力的江河日下。
更值得警惕的是,賴以生存的"投資神話"正在破滅。2024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8.73億元,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擴大至-4.93億元。這意味著其通過股權投資獲取收益的模式遭遇重創,曾經貢獻超九成凈利潤的"投資絕技"徹底失靈。
在監管趨嚴、商譽減值壓力驟增的背景下,昆侖萬維的"收購-并表-推高估值"模式已難以為繼。2024年公允價值變動損失8.73億,2025年一季度再虧4.93億,這種"投資反噬"正在吞噬公司利潤。當一級市場估值倒掛、二級市場股價腰斬,昆侖萬維的資本游戲面臨雙重夾擊。
AI風口上的"資本魔術"
2023年4月,昆侖萬維高調發布"對標ChatGPT的雙千億級大語言模型天工3.5",并斥資11.45億元收購實控人關聯企業奇點智源。這場資本運作的荒誕性在于:收購標的總資產僅456萬元,卻背負近4000萬元負債;實控人王立偉曾是昆侖萬維前高管。更諷刺的是,沙利文《2024年中國大模型能力評測》顯示,天工大模型在15個國內主流模型中排名墊底,通用基礎能力最弱。
這種"技術注水"在商業化層面原形畢露。2024年AI軟件技術業務僅貢獻0.39億元營收,占比0.68%;短劇平臺業務1.68億元收入中,AI技術含量微乎其微。當DeepSeek等真正技術驅動的企業崛起時,天工大模型迅速湮沒于市場。
從2023年9月斥資6.8億元收購成立僅兩個月的AI芯片企業艾捷科芯,到2022年增資成立僅1個月的新能源企業北京綠釩,昆侖萬維的收購邏輯始終如一:追逐市場熱點,制造概念題材。艾捷科芯至今未有芯片產品流片,北京綠釩在風口過后被迅速剝離,這些操作與其說是產業布局,不如說是資本市場的"故事會"。
2024年銷售費用同比激增42.23%,2025年一季度更是飆升92.11%,遠超營收增速。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模式,在AI產品毫無競爭力的情況下,不過是維持股價的權宜之計。當全球消費級AI應用榜單上難覓昆侖萬維產品蹤跡時,巨額營銷投入最終淪為"打水漂"。
從"追風口"到"活下去"的生死抉擇
2024年11月,公司AI研究院院長顏水成離職,其在任時間僅14個月。這位機器學習領域的頂尖學者,曾主導天工3.0大模型等核心產品研發。他的出走,不僅導致天工大模型開發受阻,更暴露出公司技術實力的真實水位——當頂尖人才用腳投票,所謂的"AI戰略"便成無源之水。
2023年9月,周亞輝卸任董事長,由互聯網老將方漢接棒。這場看似"去周亞輝化"的權力交接,未能改變公司的投機基因。方漢治下的昆侖萬維,繼續著追風口、炒概念的路徑依賴,AI芯片收購、AIGC應用開發等操作,與周亞輝時期如出一轍。這種治理結構的僵化,使得戰略轉型淪為空談。
在Chatbot Arena全球AI模型榜單上,通義千問、騰訊混元等國內模型頻頻入圍前20,天工大模型卻始終缺席。這種技術實力的差距,在AI人才爭奪戰中尤為致命。當行業進入"神仙打架"階段,昆侖萬維既無資金實力與大廠比拼,又無技術積淀與創業公司競爭,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從趣店萬字辯護文到ClubHouse跟風,從元宇宙投資到新能源布局,周亞輝展現著“風口獵人”的極致生存術。這種能力曾讓昆侖萬維收獲“獨角獸捕手”名號,如今卻成為企業發展的致命短板。
當投資收益成為利潤支柱,主業萎縮便成必然。更危險的是,這種路徑依賴已滲透至企業文化,形成"概念包裝-資本運作-減持套現"的惡性循環。
面對AGI(通用人工智能)研發的高投入與不確定性,昆侖萬維被迫轉向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應用開發。AI搜索、AI社交、AI短劇等十余款產品密集上線,卻無一在中文互聯網掀起波瀾。這種"機海戰術"暴露出公司對AI商業化的根本迷茫——既無殺手級應用,又無差異化優勢,只能在紅海市場中苦苦掙扎。
曾經貢獻超九成凈利潤的投資收益,如今成為公司最大的風險敞口。2024年公允價值變動損失8.73億元,2025年一季度繼續擴大,印證著"靠天吃飯"模式的不可持續。當股權投資從"提款機"變為"碎鈔機",昆侖萬維失去了最重要的財務支柱。
從2023年5月股價創下70.55元歷史高點,到2025年5月股價腰斬,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同期Wind人工智能指數上漲22%,行業分化加劇。這種反差,折射出投資者對昆侖萬維"偽AI"屬性的清醒認知。當概念炒作失效,公司估值面臨重估壓力。
這家曾憑借元宇宙、新能源、AI大模型等風口概念股價飆升的“追風王者”,靠并購包裝、概念炒作維系估值的套路,終于走到了盡頭。
昆侖萬維的困境折射出中國AI產業的深層矛盾:當資本狂歡退潮,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永遠是那些堅守技術初心、創造真實價值的企業。對于昆侖萬維而言,從"風口上的豬"蛻變為"價值創造者",不僅需要戰略定力,更需要對技術本質的敬畏。這場轉型,沒有捷徑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