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發作性睡病與普通睡眠不足均可表現為日間困倦、精神不振,但二者的病因、病機及表現特點存在本質差異。中醫通過整體辨證,結合癥狀特征與體質分析,可有效區分兩者,進而指導針對性治療。
癥狀特點的差異
普通睡眠不足多由長期作息失節、勞神過度或情志不遂所致,表現為日間精力渙散、注意力難集中,但困倦感可通過補足睡眠暫時緩解。其癥狀輕重與近期睡眠時長直接相關,且無突發性不可控的睡眠發作。中醫認為此類問題多屬“虛證”,如心脾兩虛、肝血不足,導致神失所養,常伴面色少華、心悸健忘、納差等全身癥狀。
發作性睡病則以“不可自控的短暫嗜睡”為核心特征,患者常于清醒狀態下突發短暫入睡,甚則伴有猝然肢體無力(類似“瘛疭”)、入睡前幻覺或醒后短暫肢體僵滯。中醫將其歸為“多寐”范疇,病機與脾腎陽虛、痰濕內蘊密切相關。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升,濁陰蒙竅;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痰濕阻滯經絡,導致神識昏蒙。此類患者舌苔多厚膩,脈象濡滑或沉細,病程較長且癥狀相對固定。
病程與體質辨證的區分
普通睡眠不足者體質多偏虛,癥狀隨作息調整波動明顯,適當休養后可改善;而發作性睡病多呈持續性,與環境或情緒關聯較小,且常伴特定誘因(如飽食后困頓加重)。從中醫角度看,后者存在本虛標實的特點——脾腎虧虛為本,痰瘀阻絡為標,需標本兼治。
咨詢:136 93287132
李慧英大夫的調治思路
李慧英大夫認為,發作性睡病的治療當以“溫陽化濁,醒神開竅”為法。針對脾腎陽虛者,主張用附子、干姜配合白術、茯苓溫補脾腎、化濕祛痰;痰濕壅盛者,則以半夏、石菖蒲、遠志豁痰通絡,佐以黃芪升舉清陽。同時強調“調神”的重要性,通過針灸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振奮陽氣,配合導引術調節氣機。治療過程中注重分期論治,急性期以祛邪為主,緩解期加強培補脾腎,防止復發。
綜上,二者雖表象相似,但通過癥狀特點、體質辨識及病程演變可明確區分。中醫辨證施治不僅能緩解癥狀,更能從根源調理體質,恢復機體氣血陰陽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