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被困在卡車下時仍然活著,這促使母象去營救。
文 | 王仲昀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11日凌晨2點左右,馬來西亞霹靂州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在連接馬來西亞半島東西海岸的公路上,一頭約5歲的雄性小象在試圖橫穿公路時,被一輛卡車撞擊,不幸身亡。
目睹小象身亡后,一頭母象出現在事發地,用頭抵住卡車,試圖搶救被撞的小象。在事發現場,母象久久不愿離開,逗留徘徊長達7小時。
母象不愿離開事發現場
這起發生在母親節(5月11日)的悲劇,通過現場視頻和圖片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引發了馬來西亞國內以及其他國家民眾的廣泛同情。
小象被撞身亡,母象不愿離開
事發后,28歲的涉事卡車司機向警方陳述,當晚他駕車經過該路段,注意到路右側路肩有一頭成年大象似乎正在吃草。在判斷情況安全后,他繼續行駛。
然而,一頭小象突然從道路左側的森林中沖出,試圖橫穿公路。距離近,公路上車速快,司機根本剎不住車,致使小象被撞。
母象用頭抵住卡車
據現場目擊者、高速公路巡邏志愿者阿米爾描述,小象被困在卡車下時仍然活著,這促使母象去營救。他說:“母象在試圖救出她的幼崽時發出了巨大的聲音,當時車輛的發動機還在運轉。我當時在現場就哭了。”
從現場視頻能看到,母象用頭抵住卡車的主駕車門,一動不動。小象被撞時大約凌晨2點多,而母象一直從黑夜守候到天明,始終不愿離去。其間,或許是出于過度悲痛,母象還撞擊了車頭,對卡車前側造成了損壞。
母象一直從黑夜守候到天明
由于母象久久不肯離開,天亮后引發了事發公路的交通堵塞。霹靂州野生動物保護局主任尤索夫證實,該局接到投報后趕往現場。他表示,母象估計年齡在25至27歲之間,體重約2.2噸。
因母象嚴重阻礙交通,工作人員迫不得已向其注射麻醉針,將母象移至安全地點,交通才逐漸恢復順暢。此后,工作人員嘗試對母象進行安撫,希望它能走出喪子之痛。
雖然人類與大象語言不相通,但是通過現場視頻畫面,網友們仍從中感受到了難以言說的悲痛和焦躁。
工作人員將母象移至安全地點
由于體格巨大,大象也是地球上懷孕周期最長的陸地動物,其妊娠期平均長達22個月。
據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介紹,大象是群體性、社會性較強的動物,種群中從長至幼都有。
對于大象來說,群體中的成員共同生活的時間長,以人類視角來看,它們成員之間感情深厚。因此大象在同伴死亡后,確實會有為同伴“哀嚎”的行為,這體現了一種群體的情感紐帶。
2016年,泰國清邁大象自然保護公園一頭名為梅?潘的大象因年邁去世。它的密友、一頭名為喬琪亞的盲象不吃不喝在它的尸體旁守了6個小時,悲鳴不止。
自然保護公園里的大象
人象沖突,難以避免
小象被人類駕駛的車輛撞擊身亡,反映的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矛盾——人象沖突。
母親節這起悲劇過后,馬來西亞天然資源與環境永續部長聶納茲米最新披露,2020年至2024年間,馬來西亞共發生4919宗人象沖突,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亦有8頭大象不幸身亡。他痛心表示:“這不僅是生態悲劇,更折射出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挑戰。”
事發地東西大道,穿越大象棲息地,即霹靂州和吉蘭丹州的森林地,該區域被確定為人與野生動物(尤其是大象)沖突的危險區域。
大象為了生存,不得不冒險進入人類活動區域
根據2016年的一項研究,由于農業、種植園、道路和人類定居點等基礎設施開發,導致大象的活動區域減少68%。棲息地不斷被壓縮,大象為了生存,不得不冒險進入人類活動區域,從而導致人象沖突加劇。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此前表示,很多“人象沖突”是棲息地減少和破碎化的結果。
無論是亞洲象還是非洲象,全世界有大象分布的地區都普遍存在“人象沖突”,帶來的結果也非常慘重。
2025年2月20日,斯里蘭卡一列客運列車行駛至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附近時,不慎撞上象群。當地官員說,雖然火車上無人傷亡,但事故造成至少6頭象死亡。
現場視頻顯示,事故造成火車車頭和幾節車廂脫軌。一頭成年象站在鐵軌旁守護著一頭受傷小象,大象用鼻子纏繞著小象的鼻子,象身上有血跡。還有大象被壓在車廂下。
斯里蘭卡環境部官員安東·賈亞科迪透露,2023年該國人象沖突導致150人和450頭大象死亡。
2024年8月11日,大象在斯里蘭卡哈伯勒納森林里漫步 圖源:新華社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大型獸類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西班牙籍研究員康牧颯(Ahimsa Campos-Arceiz)認為,“人象沖突”的本質就是人象在互相爭奪資源。
人象沖突自古以來就有,但隨著人類將自然中越來越多的資源占為己用,人為因素占據上風。自然生境的喪失,使大象與人的沖突越來越直接。
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人象沖突的體現還有所差異。
據康牧颯介紹,中國是“人多象少”的情況,大象在中國的棲息地比較碎片化,其棲息地周邊多為人類使用的土地,比較容易與人遭遇。
在馬來西亞,“人少象多”,當地有大片土地被用以種植棕櫚,大象的活動會對棕櫚造成一定破壞,但遭遇人的概率要小很多;斯里蘭卡則是“人多象多”,“人象沖突”發生的概率也相對較高。
萬物皆有靈
最新發生在馬來西亞這起有關大象的悲劇,令人類共情。而類似的場景,其實在自然界一直出現。
據“果殼自然”公眾號,當地時間2025年1月1日,在美國靠近西雅圖的皮吉特灣(Puget Sound),人們發現一位虎鯨媽媽的頭上頂著一頭死去的小鯨。
每當小鯨從虎鯨媽媽的頭頂滑落時,她就會潛入水中,在海浪卷走小鯨之前把她頂起來。小鯨重達一百多公斤,所以每一次的下潛和抬舉都極為耗費體力。
在這期間,虎鯨媽媽幾乎無法進食。就這樣,母親反復打撈死去的女兒,把她留在身邊游了至少11天。
虎鯨頭頂死去的小鯨,長達11天
虎鯨媽媽名叫Tahlequah,被研究人員稱為J35,于1998年出生。去年12月下旬,Tahlequah生下了一頭雌性小鯨J61。
和大象類似,虎鯨的懷孕期也很長,通常有15至18個月。但是小鯨J61出生后,不幸只存活了近一周。
鯨類研究中心(Center for Whale Research)的研究人員說,在J61去世后,Tahlequah所在家族的其它虎鯨,包括她的姐姐,都一直陪在她身邊。
資料顯示,Tahlequah屬于南方居留型虎鯨。該物種由三大群體組成,分別是J Pod、K pod和L pod,通常是母系社會。這些群體有自己的方言,當不同群體在海上相遇時,甚至有獨特的問候儀式進行友好社交。
哀悼結束后,Tahlequah和她的“家人”一起在華盛頓州圣胡安島附近的哈羅海峽游動,之后游向了大海。
資料參考:新華社、紅星新聞、果殼自然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