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邀請相關單位負責人、市人大代表等召開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聽證會。(圖片來源:重慶五分院)
無障礙踏板、智能語音播報……這些看似微小的設施,卻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關鍵支撐。2025年1月以來,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下稱“五分院”)以公益訴訟為杠桿,推動轄區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破解視障、肢體障礙群體出行難題,獲得全國人大代表點贊。
2024年初,重慶市人大代表張遠濤提交了《關于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建議》,指出該市公交導乘系統不完善、無障礙服務缺位等問題。與此同時,“益心為公”志愿者反映,視障人士因無法識別車頭線路牌頻繁誤車。五分院迅速將線索轉化為公益訴訟案件,啟動專項監督。
“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初衷是保障殘障人士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利地融入社會,享受無障礙環境便利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五分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說道。
為摸清問題癥結,2024年7月,該院檢察官通過陪同視障者、輪椅使用者乘坐公交,發現車輛到站后僅車內播報、缺乏駕乘信息聯動等問題;對744名殘障人士的問卷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有過聽見車聲難辨線路、登車過程耗時費力等經歷。
據悉,目前重慶公交集團運營著700余條線路、7800余輛公共汽車。重慶公交系統自2019年上線“車來了”App后,殘障人士可通過語音播報預判車輛到站時間,但“最后一米”的障礙仍未解決——車輛進站后,視障者難以確認線路,肢體障礙者登車缺乏協助。對此,五分院于2024年7月召開聽證會,邀請市交通運輸部門、公交集團、市盲人協會、“益心為公”志愿者、市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等共商對策,提出“科技+服務”的雙軌解決方案。
7月26日,五分院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全面履行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監督管理職責,督促重慶公交集團為殘障人士、老年人乘坐公共汽車提供輔助器具、咨詢引導等無障礙服務,進一步完善無障礙導乘系統,解決老年人、殘障人士不能準確、及時、便利乘車問題。
在檢察建議的推動下,重慶市公交集團于2024年9月推出兩項舉措:一是開通無障礙服務專線61686168,殘障人士撥打電話即可預約車輛到站提醒及登車協助;二是試點“響應公交”系統,通過無障礙版微信小程序實現精準預約乘車,目前已在兩條線路試運行。
“檢察機關推動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殘障群體出行之路更為順暢,這體現了檢察機關的擔當,體現了現代化都市應有的人文關懷與溫度。”全國人大代表殷其龍滿意地說。
來源 | 重慶檢事兒
編輯 | 劉巖
審核 | 田驍
投稿 | tx3053911(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