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然而,上天容易,入地其實很難。特別是在地下空間里搞開發,未知的因素太多,各種風險巨大。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浙江溫嶺太龍快速路工程SGSJ02標段,全線664根樁基施工全部完成,轉入地上結構施工階段,為全線建成通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溫嶺太龍快速路工程是溫嶺市構建“五縱五橫三環”快速路網結構的重要一環,也是貫通溫嶺主城區與濱海新城的重要通道。溫嶺太龍快速路工程SGSJ02標段合同額約11.96億元,路線長6.884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為雙向六車道。項目采用上下雙層(高架+地面)和整體式路基兩種斷面形式,橋隧比高達41%。
“項目橋梁樁基共664根,樁徑最寬達2.3米,單根最長達97米,屬于超長鉆孔灌注樁作業,總混凝土用量15萬立方米,工程量大。”項目負責人葉瀚林介紹,項目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主要為海積平原深厚軟弱地層,最厚達30米,穿越粉質黏土、淤泥質黏土等多種地層,這些地層具有低強度、高壓縮性、高靈敏度等特點,傳統的沖擊鉆成孔工藝易出現塌孔、縮徑等問題,很難滿足成樁要求。面對成樁難題,工程技術人員迅速開展技術攻關,經過多次的工藝調研、方案模擬,最終決定采用短護筒+長護筒組合的施工方案,實現孔壁穩定,成功解決軟弱地層容易塌孔的難題。
軟弱地層對混凝土流動性與早期強度要求較高,針對這種情況,工程技術部門通過多次試驗,最終確定了C30緩凝早強水下混凝土配合比方案,使混凝土7天齡期抗壓強度達到設計強度90%以上,有效縮短了成樁檢測周期。同時,為應對海積層地下水對混凝土的侵蝕風險,外加劑添加了5%疏水孔栓化合物,確保混凝土抗滲透性質符合條件,滿足百年設計壽命要求。經檢測,項目超長鉆孔灌注樁一類樁合格率超95%,施工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了50%,大大縮短工期的同時節約了成本,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前,該項目已全面轉入地上結構施工階段,預計2025年底主線貫通。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改善區域交通條件,緩解當地群眾出行交通壓力,完善國道公路網布局,提升國道通行能力,對于保障國道安全運輸、提高運輸效益、節約運輸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陳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