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度總理莫迪高調宣稱"國產武器碾壓中式裝備"時,巴基斯坦的殲-10CP正用實戰擊落記錄撕碎謊言。更致命的是,埃及伊爾-76神秘降落中國、柬埔寨突然接收反隱身雷達,一場圍繞中國武器的全球博弈正在顛覆傳統軍貿格局,莫迪轉頭發現,周邊國家用的竟然全都是“中式武器”,而這一切,都始于那場讓"陣風"戰斗機神話崩塌的印巴空戰。
據澎湃新聞報道稱,莫迪在近日宣布,印度空軍取得了“偉大勝利”,但這“偉大勝利”只能騙騙印度國內那些不看新聞的老實人了。
真正的贏家是誰,國際早已看在眼里。
SIPRI數據顯示,巴基斯坦以單價6億人民幣(約8300萬美元)引進的殲-10CP,在5月7日的空戰中完爆單價2.88億美元的發制"陣風",這筆賬讓全球買家看清了真相:中國軍貿的性價比優勢絕非偶然。
“中國制造”再一次成為了實力的代名詞。巴基斯坦表示,他們要購買更多的殲-10CE,而埃及對咱們的戰機也是望眼欲穿。
埃及空軍伊爾-76運輸機近日頻繁往返中埃,孟加拉國也緊急重啟16架殲-10CE采購談判,甚至連泰國都在重新評估其戰斗機換代計劃。
剛吹噓"偉大勝利"的莫迪,已慘遭打臉,而一轉頭他驚恐地發現,鄰國手里的全是“中式武器”。
這些國家的動作直指莫迪講話中刻意忽略的關鍵事實:巴方勝利靠的是"殲-10CP+空警-500E+霹靂-15E"的體系化作戰,而非單件武器性能。
印度“自大”不服輸的背后,有三大戰略誤判,而這三大戰略誤判,正將印度拖入危險境地。
首先,他絕口不提巴軍CM-400AKG導彈摧毀S-400陣地的戰例,其次,印軍刻意淡化中式防空體系在克什米爾構建的"雷達墻"(由紅旗-9BE和JY-27A反隱身雷達組成),最后,印軍回避中巴"雄鷹"聯合演習積累的深度協同經驗。
印度現在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打法,印度"光輝"戰機項目拖延18年,國產"阿卡什"導彈性能落后紅旗-16兩代,莫迪急需用民族主義情緒掩蓋軍工困局。
那位叫囂"更愿與中國開戰"的印度退役中將尚卡爾,恐怕忘了1962年尼赫魯的"前進政策"如何慘敗,當時印軍同樣迷信"解放軍缺乏實戰經驗",結果在體系化作戰面前潰不成軍。
經此一役,印度恐怕要承認一個他們不愿意承認的事實:中國軍工的全產業鏈優勢正在改寫全球戰爭規則。
殲-10CP的恐怖性價比背后,是脈動生產線將產能提升至年產40架,霹靂-15E導彈采用自動化生產使成本降低37%,太行發動機完全自主保障杜絕了"卡脖子"風險。
反觀歐洲,達索公司為"陣風"采購英國彈射座椅要額外支付15%關稅,意大利航電部件物流周期長達半年,這種離散式生產模式注定無法抗衡中國效率。
埃及看重的正是這點,他們不僅想要殲-10CE,更想要配套的運油-20BE和空警-500E,這些裝備能讓開羅在利比亞沖突中獲得壓倒性優勢。
同時,柬埔寨云壤港的最新動態也令印度坐立不安。
中國長白山艦運抵的YLC-8E反隱身雷達探測距離達1000公里,配合紅旗-22防空系統,可將馬六甲海峽納入監控網。
這意味著印度蘇-30MKI在安達曼群島發射"布拉莫斯"導彈時,其軌跡將被全程追蹤。莫迪的"東進戰略"遭遇精準截擊,當中式防空體系前出至南海與印度洋交界處,印軍花費230億美元打造的"海洋威懾"計劃已出現致命缺口。
印巴空戰結束后,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而中國迎來的下個爆點或許是五代機出口。
要知道,巴基斯坦對殲-35E的興趣早已不是秘密,而埃及在慶祝中埃合作45周年儀式上公開展示殲-35E模型,更釋放出明確信號。
一旦殲-35E配合空警-600形成"隱身殺傷鏈",印度被迫提前啟動的六代機項目(預算高達420億美元)將吸干他們的軍工研發資金,正如美國F-35項目拖垮歐洲航空業的歷史重演。
如今,中國軍貿出口近五年持續增長,其中70%買家是曾采購歐美裝備的國家,這說明,中國的武器有口皆碑,勝利比任何政治宣傳都更有說服力。
從克什米爾到馬六甲,中式裝備的崛起正在顛覆傳統軍事范式。巴基斯坦用殲-10CP證明四代機仍可抗衡五代機,柬埔寨用反隱身雷達打破"小國無防空"的魔咒,這些案例共同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當工業實力、體系思維與實戰驗證形成閉環,全球力量平衡的改寫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