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人家族觀念很重,認為孫子跟自己姓,才是最親的人;而外孫不跟自家姓,所以認為外孫怎么也養(yǎng)不熟,所以才有“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俗語。
那孫子和外孫,到底有何區(qū)別呢?難道只是因為姓氏不同,親近程度就不一樣嗎?
01
姓氏不能決定一切
我老家的大伯七十多歲了,他有一兒一女,子女結婚后,生的都是男孩,大伯有一個孫子和一個外孫。
大伯的兒子在大城市工作,還買房定居了,孫子也在外地,一年才回老家一次。
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大伯喜歡孫子,他經(jīng)常拿孫子的照片給我們看,還得意地說“我孫子可聰明了,將來肯定是個大人物”。
而大伯的女兒在老家工作,嫁的也是本村的人,女兒經(jīng)常帶外孫回家看望大伯,外孫很喜歡大伯。
之前,村里的人問大伯“外孫好還是孫子好”的時候,他總是回答:“當然是孫子啦,他都跟我姓,是真正的一家人。外孫再怎么好,總覺得中間隔著什么,似乎沒那么親!”
他不僅是這么認為的,連過年過節(jié),他給孫子的紅包都比外孫多。
但前陣子,大伯的觀念變了,他說:“我這老了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區(qū)別,根本不是姓氏能決定的,而是看自己和女兒、兒子的關系如何。”
原來前陣子大伯摔碎了膝蓋,動了手術,他兒子和孫子在外地回不來,都是女兒和外孫來照顧他的。
后來大伯還搬進了女兒家,外孫更是經(jīng)常陪他聊天,陪他做復健,他終于明白,“子女孝順自己,這孫輩才會對自己好”。
02
孫子和外孫誰更親?還要看子女的態(tài)度
就像大伯,雖然他兒子有出息,但由于彼此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大,兒子覺得自己“了不起”,會有點看不起老父親,再加上距離這么遠,他跟大伯的關系就會很疏離,自然就不經(jīng)常帶孫子回老家看他了。
兒子都不重視他,更何況是孫子呢?
而大伯的女兒就不一樣了,雖然她沒有兒子有出息,但嫁在當?shù)赜趾苄㈨槪?jīng)常帶孩子去看大伯,這一來二去,彼此的關系就很好。
在關鍵時候,大伯還是得靠女兒和外孫的照顧。
那到底誰親呢?根本跟姓氏沒關系,而是子女的態(tài)度。兒子敬你,孫子自然跟你親;女兒孝順你,外孫也會跟你親!
想要兒子和孫輩孝順,除了言傳身教、小時候培養(yǎng)感恩之心外,還得嚴格遵守“邊界感”3個字,特別是子女成家后,老人幫忙帶娃,不能介入太多。
老人們不要忘記了,雖然你的初心是為了后輩好,但你的子女已經(jīng)是獨立的家長了,他們需要自己做主,而且時代不一樣了,育兒不能只靠經(jīng)驗,得科學育兒。
像我們小區(qū)有個阿姨,很寵孫子,總是偷偷給孫子買玩具、看手機,媳婦一管,她就甩臉子、護孫子,婆媳關系變得很差,最后這阿姨就被請回了老家。
孫子自然站在媽媽那一邊,也不跟奶奶親了。
03
隔輩親,并非一廂情愿而是雙向奔赴
啥意思呢?其實就是你跟誰時間相處得越久,就越親近,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咱們疼的總是經(jīng)常陪伴我們的那個人。
孩子也是一樣,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誰陪他越久,他就跟誰的關系更親。
根據(jù)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隔輩親的本質是代際情感的投射,老人在孫輩身上重溫養(yǎng)育的快樂,孩子則從老人那里得到無條件的包容,這是一場跨越年齡的相互治愈。
想要孫輩親近你,也很簡單,只要你蹲下來聽聽他們說一說動畫片劇情,他就把最愛的糖果分給你;你記得他喜歡什么玩具、有什么愛好,他就會把自己畫的畫、做的手工送給你。
當然要走近孫輩的心里還得與時俱進,盡量與他們有共同的話題。
像我們小區(qū)有個老爺爺,去年學會了用智能手機,還會跟孫子一起玩《迷你世界》、劇本殺、密室逃脫,爺孫關系越來越好。
你瞧,多吸收新知識、與時俱進,就是你給孫輩遞出的橄欖枝,你愿意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自然愿意留在你的身旁。
對于外孫和孫子,咱們要盡量公平對待,不要因為姓氏而偏心。
姓氏是印在紙上的符號,真心才是刻在心里的血緣。
當我們拋開執(zhí)念,用平等的愛擁抱每個孩子,晚年的幸福,自會像春天的槐花,在枝頭朵朵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