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彭子佳
在肯尼亞的街頭巷尾、社交媒體與政治集會中,總統威廉?魯托的綽號如同萬花筒般層出不窮。從親切的 “賣雞小販” 到辛辣的 “扎卡約”,這些稱謂不僅勾勒出公眾對領導人的復雜情感,更折射出肯尼亞社會的深層矛盾與政治生態的劇烈變遷。
在 2022 年成功當選總統前,魯托巧妙地將綽號轉化為政治資本。他以 “騙子”(肯尼亞語中形容逆境中求生者)自居,講述童年在路邊叫賣雞肉的經歷,將自己塑造成底層民眾代言人。政治分析家赫爾曼?曼約拉教授指出,這些綽號 “如同競選廣告”,幫助魯托在選舉中贏得大批草根選民支持,成功登上總統寶座。
魯托對圣經經文的頻繁引用,為他贏得 “副耶穌” 的戲謔稱號;而其名下廣袤的土地資源,則讓他背負上 “Arap Mashamba”(農場之子)的標簽。2013 年,法院曾判決魯托歸還爭議土地并賠償農民,盡管他堅稱清白,但土地爭議至今仍是民眾爭議焦點。
然而,執政后的魯托逐漸失去光環。隨著一系列不受歡迎的稅收政策出臺,民眾生活成本飆升,綽號的風向發生戲劇性轉變。“扎卡約”(圣經中貪婪稅吏)的稱呼不脛而走,暗指其背叛底層選民;因頻繁出國訪問,他被戲稱為 “Vasco da Gamya”(融合葡萄牙探險家之名與斯瓦希里語 “說謊” 之意);甚至模仿剛果音樂家歌曲創作的 “Kaunda Uongoman”,直接諷刺其政策中的謊言與空洞承諾。2023 年,肯尼亞年輕人因增稅提案發起大規模抗議,“魯托必須下臺” 的口號響徹街頭,這一訴求也演變成新的綽號。
社交媒體上,諷刺漫畫與 AI 生成的圖像(如總統躺于棺材的場景)層出不窮,成為民眾宣泄不滿的出口。面對洶涌的輿論浪潮,總統辦公室發言人艾薩克?姆瓦拉表現得相當淡然,聲稱綽號只是 “民意的自然表達”,并強調魯托正全力推動經濟改革。但官方對諷刺性內容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涉嫌制作 “不當” 網絡內容的人士遭到不明身份者綁架,這一行為被曼約拉教授斥為 “政府不寬容的鐵證”。在民間,綽號已成為獨特的政治參與方式。
大學生拉雄?基普利莫指出,魯托承諾的 “百萬薄餅機” 計劃,因脫離現實淪為民眾嘲諷的素材;學生瑪格麗特?瓦里穆?卡胡拉則直言,“綽號數量反映了民眾問題的復雜程度”。回顧肯尼亞歷任總統,綽號并不鮮見:烏胡魯?肯雅塔被稱為 “被寵壞的孩子”,姆瓦伊?齊貝吉則被戲稱為 “騎墻派”。但魯托時代的綽號現象,在數量與尖銳程度上遠超以往。社交媒體的普及加速了綽號的傳播與迭代,也讓民眾的聲音得以更直接地傳遞。
這些綽號,既是肯尼亞民眾對領導人的評判標尺,也是社會矛盾的溫度計。當一個國家的政治人物被賦予如此豐富且充滿張力的綽號時,或許正如卡胡拉所說,這不僅是領導人的 “獨特遭遇”,更是整個國家亟待解決的現實困境的縮影。
注: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