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14日訊(記者 朱亞運 閆春旭)近日,內蒙古通遼“國家的孩子”張國郁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求助,希望幫助尋找江蘇南通的親人。1960年8月28日,張國郁由上海兒童福利院送往內蒙古通遼市,同年11月被養父接回家,當時約8個月大。他通過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呼吁:“盼廣大網友幫忙轉發擴散,若您或身邊親友有1960年前后送養孩子的線索,請聯系當地警方采血比對。血脈相連,只為圓一場跨越甲子的團圓夢。”
1960年,8個月大的張國郁來到了科爾沁大草原,從此便扎下了根。回憶起當時的經歷,張國郁告訴記者:“從養母口中得知,我當時由上海兒童福利院集體坐火車被接送到通遼市。通遼當年叫哲里木盟,來的時候已經變冷了。我的身體非常虛弱,在臨時兒童福利院短暫休整一段時間就被送到養父母家了。”
張國郁一家5口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姐是日本遺孤,二姐是父母收養的孤兒,而張國郁則是“國家的孩子”。最初,父親為他起的名字叫張國育,寓意著國家養育的意思。等他上學后,就改為了張國郁,父親希望他像小樹苗一樣,郁郁蔥蔥地成長。
35歲那年,已經成家立業有了孩子的張國郁才從母親的口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他回憶說:“母親跟我說,我不是她生的,是從上海過來的‘上海孤兒’,讓我可以去找爸媽,但我告訴她,我不找!”為了報答養育恩情,張國郁在生活中盡心盡力地贍養母親,在工作崗位上刻苦努力,成為環境監測方面的高級工程師。
“歲月流逝,落葉歸根的愿望愈發強烈。我渴望回到故鄉,尋找血脈的源頭。”記者了解到,張國郁目前已經在內蒙古、浙江、寧夏等地的公安機關采血入庫。他通過基因檢測以及公安機關數據分析發現,自己的生父籍貫四川省眉山市,生母籍貫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
據張國郁透露,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在南通市通州區有一位與他存在三代及以上親緣關系的丁姓人士。目前,南通市通州區公安局正通過數據分析進一步比對線索,同時當地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也已展開走訪調查,全力協助張國郁尋親,希望能早日幫他實現團圓夢。
如您掌握相關線索,歡迎與我們聯系:揚子晚報025-96096熱線電話。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