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種房屋,叫“四疊半”。
這種房子只有四張半榻榻米那么大,面積約8平米。
根據(jù)日本“最低居住水準”顯示:
一個人得住在25平米以上的地方,才能感到快樂。
所以“8平米”這種地方,沒人愿意去住,除非實在沒辦法。
像沒錢的大學生、失業(yè)的婦女,癮君子、流竄犯,就常常蝸居于此。
長久以來,“8平米”就像一種詛咒,預示著種種不幸與絕望。
直到3年前,作家吉井忍的散文集《東京八平米》出版。
人們才驟然發(fā)現(xiàn),原來八平米的小房子,也能帶來無窮歡樂。
因為房子小,擺不下鍋臺、冰箱、洗衣機,吉井忍不得不向外走。
走著走著,她便在廣袤的天地間,有了更深刻的生命體驗。
她邂逅了很多普通人,走過上百條街市,光顧過無數(shù)小店;
看過公園里的花開花謝,見識過不同季節(jié)的景致變幻……
就像一名探險家,她在超級都市的縫隙里,挖掘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
在書里,吉井忍不止一次感慨:我住在8平米,但人生遠不止8平米。
只要不封閉自己的心,世界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房子再小,也關不住有趣的人;
再平凡的人,也可以擁有非凡的靈魂。
1
這世上最可悲的
是活成房子的囚徒
在書里,作者先將住進“八平米 ”的經過娓娓道來。
作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她閱歷十分豐富。
不管是東亞還是歐洲,她都或短或長地定居過,也買賣過幾套房產。
雖不是多富裕,但也絕對不是因為窮或是走投無路,才選擇住進這里。
所以當她開始“八平米”生活時,外界的非議便滔滔而來。
先是父母急得跳腳,反復追問:老家有一百多平的房子,為什么不住?
后有朋友們前來勸誡:還是貸款買套大房子,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
而更多的人,則是一邊質疑,一邊嘲諷作者不過是“吃飽了撐的”。
面對這些,作者沒有過多解釋,只是在書里說:我向往的,是一種滾石生活。
日本有句諺語,“滾石不生苔蘚”,生命也只有流動起來,才不會荒敗頹廢。
過去的十幾年間,她搬過三十幾次家。
從法國南部的農莊,到德國小城的公寓,從日本鄉(xiāng)下草屋,到中國北京的高層……
就房子來說,寬敞的、高檔的、僻靜的,她都住過,但就是覺得“都不完美”。
她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想先完成“房子”這件大事,再享受生活。
但慢慢的她發(fā)現(xiàn):房子太大,是種負累,房子太舒服,人就只會足不出戶。
在書里她也寫過,有些人為了大房子而背負巨額貸款,日子過得愁云慘淡;
還有些人費盡力氣把房子收拾妥當,便一天天窩在家里,完全封閉自己。
房子,原本是避風的港灣,卻不知不覺成了壓在心頭的重石,囚禁人生的牢籠。
生活中,“住進大房子”是太多人的執(zhí)念。
為了這個念頭,我們拼命賺錢,累死累活地苦苦熬著。
明明是為了幸福而活著,可結果卻因為房子而丟了生活。
這世上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成了房子的奴仆。
140平、200平,乃至豪宅別墅,都不是幸福的先決條件。
幸福與快樂,從來只源自內心,和住多大房子毫無關系。
2
房子小無所謂
關鍵是你怎么住
作者的“八平米”,除了床,也就能放下一張桌子,幾個收納箱。
大伙本以為如此逼仄的環(huán)境,肯定令她心情不爽。
但事實是,從簽訂租房協(xié)議的那一刻,她就樂得合不攏嘴。
因為她的房子太便宜了!
每月租金才3萬日元,合著人民幣一千多。
所以在東京,她不必努力賺錢,就能有個落腳點,隨便寫寫文章,就能養(yǎng)活自己。
還養(yǎng)得非常好。
從房子上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看電影、看展覽、旅行、吃大餐……
甚至夢寐以求的海參崴之旅,也在住進“8平米”后很快就實現(xiàn)了。
然而,最令作者欣喜的,還不是手頭變寬裕,而是八平米帶給她的無限驚喜。
因為沒有冰箱,她要一天去一次菜市場,只買當天吃得完的食物;
因為沒有廚房洗衣機浴室,她就得經常往返于小飯館、洗衣房和公共浴室。
來來往往間,她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聽了很多故事。
在洗衣房,她偶遇了逃離家暴的堅強大嬸,七十多歲了還在打工,非常勵志;
在小飯館,她看見民工們抱著盆一樣大的碗吃飯,聽他們說著工地上獨有的土味八卦;
去湯池泡澡,她和很多人“赤裸相見”,從最初的難為情,到后來的輕松聊天;
在過去,她走遍了全世界,也從未如此細膩地感受過生活。
如今,反而因為窄小的八平米,她得以遇見更廣袤的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總抱怨生活無聊、沒盼頭。
每天兩點一線地上下班,回家后就一倒一歪。
要么嫌房子小,要么怨房子簡陋,怎么看都不順眼。
于是,便活成了這幾年網上很火的那種“老鼠人”。
非必要不出門,作息顛倒,每天就是待在窩里吃外賣,玩手機。
一照鏡子,面色枯槁,黑眼圈大得嚇人,就更不想出門,繼續(xù)回家躺著。
整個人的生命力,就像啞了火的爆仗,怎么也點不燃。
作者見過太多這樣的人,就忍不住痛心疾呼:條件有限,但生活是無限的。
房子小,就走出去。
去公園看看花,去海邊散散步,去林間暢快地呼喊歌唱……
感覺無聊,就別總待在家里。
去書店看書、去影院看電影、去聽露天演唱會……
只要你的心想往外走,住什么樣的房子你都會感到自由。
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你想怎么活,全是自己說了算。
3
房子再小
也能容下偉大的靈魂
看書時,有個故事,令我格外動容。
日本有很多咖啡館,其中有一種,叫喫茶店(“喫”音意同“吃”)。
作者就很喜歡去喫茶店,所以剛搬到八平米,就立馬去附近探店。
一天,她偶然間瞥見一間店鋪,招牌上竟赫然寫著“早上8點關門”。
太奇怪了,八點開門還差不多,這么早怎么會關門呢?
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她決定一探究竟。
她爬上狹窄的樓梯,推開吱嘎作響的木門,一家小小的喫茶店映入眼前。
店里就三四張小桌子,里里外外就老板一個人忙活,客人都是早起的民工。
老板叫大澤,70多歲。
問起早上8點關門的緣故,大澤爺爺笑笑說:因為要去補覺啊。
原來,這家喫茶店凌晨四點營業(yè),為的就是讓早出務工的人喝上一口提神的咖啡。
這些客人,幾十年來,每天凌晨像上班打卡一樣,出現(xiàn)在大澤爺爺?shù)牡昀铩?/p>
但也碰上過一次意外。
有位客人,接連幾個月沒來,后來忽然有一天,給大澤爺爺打來電話。
第一句話就是:我患了重病,能不能幫個忙。
大澤爺爺一秒沒停頓地說:好,沒問題。
他連對方是誰都沒搞明白,也不怕對方借錢什么的,就這么答應了。
對方沉默了好一會兒,隨后哽咽地說:麻煩你,給我送一杯冰咖啡。
大澤爺爺一聽,很快詢問出對方的地址,當天就出門了。
經過一番辛苦的跋涉,大澤終于把咖啡送到了奄奄一息的病人手中。
病人喝著最熟悉的味道,對大澤說:我生病后,你是唯一來看我的人。
大澤爺爺點點頭,說:什么時候想喝了,我隨叫隨到。
但這人沒再聯(lián)系他,幾個月后,大澤爺爺聽聞這人去世了。
或許,這位工友在人世間最后的溫存,就是這家小小的喫茶店。
作者聽完這個故事,再環(huán)顧這家小小的店鋪,驟然明白:
再小的房間,也容得下偉大的靈魂。
人的善良、熱情、慷慨,不會因為房子小就消失不見。
也不會因為住上了什么大房子,人就會變得多美好多高尚。
只要靈魂美好的人,住在哪里,哪里才有光。
租在半地下室的女孩,會收留流浪貓,一人一貓也很幸福;
買不起房子的打工族,善待一家老小,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合租在一起的室友,結伴去做義工,在付出中也能撿拾自我價值。
你想成全自己的善良,想與世界溫柔相待,想釋放最純粹的靈魂……和你住哪里,住多大的屋子,什么身份,什么身價,一點關系都沒有。
偉大的靈魂,從不受限。
再小的房子,也不影響你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
搬進八平米之前,作者其實正處于人生的最低谷。
她剛剛結束一段婚姻,又凈身出戶,無處可去。
心情郁郁的她,不想求助任何人,更無心事業(yè)。
就那么麻木地四處漂泊,直到住進了八平米,一切才有了轉機。
從最開始的“被動出門”,到后來盡情享受,她用這間小小的房子治愈了自己。
她在書里寫道:就活吧,住哪不是活,住哪人都能活好。
反觀我們自己,住的地方遠比八平米寬敞,卻時常焦慮、壓抑、痛苦。
究其根本,就在于我們一直在舍本逐末,困死在一些主流價值中。
人不必非得特別成功,住豪宅開豪車后,才可以放飛自我。
每一個瑣碎的日常,我們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
住在哪兒,真的不打緊,關鍵是你想明白怎么住怎么活。
每天一點探索,去做一件件具體又美好的小事。
給自己點個贊吧,相信自己,你一定有辦法托舉起自己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