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當然是可見的,我們每天見到的人與組織,都有著很強的實在感。但社會尚有一大塊不可見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們是人在與情境遭遇、與他人互動中創造出來的身份、分層、命名、戲法等,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文化世界。”日前,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于海攜新書《看見不可見社會》亮相行知讀書會,深入解讀驅動社會運轉的“不可見”的文化世界,開啟了一場關于社會本質與人性意義的深度思考。
從“看不見的社會”核心概念切入,他指出讓社會運轉起來的并非赤裸肉身,而是被價值驅動的肉身,“人活在物理上不可見的義務、責任、地位等構成的社會里。人們是在不同的層次上競爭,令人向往的地位往往是少數人競爭游戲的對象。”
這部社會學通識著作提供理解社會、人生、自我的新起點和路徑,既有宏觀的社會和制度層面的分析,又有個體間微觀互動的描繪。于海巧妙地將理論探討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廣泛征引帕斯卡爾、亞當·斯密等思想家經典論述。他強調,人不僅為溫飽奮斗,更渴望被尊重、被認可,這種“虛榮”恰恰是社會性的體現。人是編故事的動物,人講故事或講出真相或掩蓋真相。而真相有相對容易看到的事實,更有不容易看到的事實的成因。
所謂“不可見”的部分,它們并非現成的,而是不斷生成和變化的;有時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運作機制,有時是超越日常的超驗體驗。只要人意識到日常經驗的有限,就不會滿足于現世生活而渴望進入超驗世界。談及精神維度的存在,于海形容“這是一種讓人心醉神迷的狀態”。
人多半在集體活動,比如賽事現場、歌星演唱會等中獲得超驗感受,如涂爾干所說,是社會賦予個人以力量和生氣,“等到活動解散,我們發現自己重又孑然一身,回落到平常狀態,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曾經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身了”。這里的超越不只是社會創造了自己的神話,更主要指人集體地創造了他們的神圣時刻。“超驗狀態從來是當下的和短暫的,它只存在于參與者的體驗中,而非可以重復的物理事態。”
人際互動中有“蹺蹺板互動”這一概念,當下流行的“網紅-粉絲”現象背后,大眾或粉絲與其追捧的名流或明星的關系,也是蹺蹺板互動關系的典型案例。其不平衡表現在各自投入的感情能量不一樣、各自訴求不一樣,進而從互動中得到的損益也大不一樣。“簡而言之,粉絲們雖然捧紅了偶像,卻是互動中更弱、更易受傷的一方。粉絲們為明星花錢,為其造勢,是把偶像當成一個符號來消費:一個潮流的符號,集中了各種想象的和情感的符號或符號群。”書中指出,互益的互動是一種平等的互動,是交互、對稱和恩怨循環,而非一方高調、一方憋屈的蹺蹺板關系。
比如,中國人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互惠和對稱往來。孔子有類似的話,含義更深更豐富,“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前提是互動雙方不僅人格平等,還應地位大體平等。但社會學家也發現,孔子所倡導的忠恕原則難以成為人際互動的必然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認的道德金律,問題在于一方力行恕道,另一方卻未必如此,尤其是當對方占優勢地位時。更經常發生的或許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社會學到底是怎樣的一門學科?”“社會學會不會被AI取代?”互動環節,主持人閻華的提問引發現場討論。讀書會的本質并非物理空間或建筑,也是一群認同閱讀價值的人通過持續互動建構的“意義共同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