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嘉琪 記者 馮麗)近日,記者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獲悉,該校資源工程學院卜顯忠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為蒙古國的lon lkht Bayan鐵礦“精準開方”,有效解決了該礦面臨的發展難題。這一項目不僅是該校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境外礦山典型案例,更是我國礦業技術走出國門、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礦業資源開發的又一有力見證。
此前,lon lkht Bayan鐵礦深陷發展困境。當地礦石屬于嵌布粒度細的磁、赤、褐鐵礦混合型難選礦,而礦山原工藝僅關注磁鐵礦回收,忽視了赤鐵礦和褐鐵礦,致使精礦產率低、全鐵回收率差,企業長期在虧損邊緣掙扎。
去年5月,卜顯忠教授團隊深入礦山實地考察,詳細了解生產工藝、車間布局和生產指標。他們采集3噸礦樣帶回國內,進行詳細的鑒定和化驗分析。基于礦工藝礦物學試驗多種工藝路線,最終確定“超細磨+高梯度磁選”創新技術流程,獲得了精礦品位全鐵54%的良好指標。
令人矚目的是,從去年9月底團隊向蒙古建設方提交專業施工圖,到項目改造落地,僅用時5個多月。“團隊方案如同一把精準鑰匙,兼顧了原有空間利用和當地人員操作水平,實現了邊生產、邊改造的無縫對接。”卜顯忠說。
5月6日,團隊前往該礦山進行項目現場調試。經過帶水運轉、帶礦調試,成功獲得第一批合格產品。目前,礦山生產已穩定運行一周,產品達標,部分時段超出設計水平2—3個百分點。
項目蒙古礦山建設改造方總工程師丁孝樹感慨地說:“改造前,尾礦中赤、褐鐵礦占比高達80%,如今每年可增加15萬噸以上鐵精粉,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按照目前指標估算,我們預計將實現年增收225億圖格里克(折合人民幣約4500萬元),減少尾礦堆存20萬方。”礦山廠長Сандаг對團隊技術路線稱贊有加。
該項目的成功實施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礦業領域技術優勢的有力彰顯。此外,通過本次項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與蒙古科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這將成為加強“一帶一路”礦業技術合作的重要紐帶,并進一步深化中蒙礦業合作的友誼。
作者:徐嘉琪 馮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