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給年輕人的寄語
以下內容摘編自丘成桐《我的教育觀》
27歲攻克世界微分幾何難題“卡拉比猜想”;33歲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加冕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他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位包攬六項世界頂級科學大獎的科學家,他就是丘成桐——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
這樣一位在數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數學家,其智慧與見解并不局限于數學范疇。他把自己的主要思想融入了新書《我的教育觀》。在這本書中,丘成桐先生對年輕人提出的人生建議,值得所有人學習。
做學問沒有哲學的指導,我們走的方向可能會很狹窄
哲學在學術研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丘成桐回憶起自己從10歲起就聽父親講哲學,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了從哲學角度思考問題、尋找大自然規律以及從宏觀視角看世界的方法。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使得他在面對數學中那些令許多同學頭疼的抽象概念時,能夠輕松理解。
哲學是指導科學的學科,回溯到古希臘時期,數學本就是哲學的一部分。當時,希臘數學的始祖大多是哲學家,他們憑借哲學觀點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數學研究的諸多領域,例如幾何分析,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觀念,數學的每一次重大發展,往往都伴隨著哲學觀點的革新。
哲學是一門很宏觀的學問,它不單研究一個個小問題,也研究哲學跟其他學科的關系,從這些關系中走出一條新的思路和方法。這一點對于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很重要?;旧?,理論科學都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能夠溝通融匯兩者,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重要
談及天賦與成長環境,丘成桐先生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坦言,天賦不能說一點兒作用也沒有,但只能說是有一些,大概不超過30%。一個人成長的大環境受社會、小環境受周圍人的影響,也跟自己對學問的好惡取舍有關。
印度數學怪才拉馬努金的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拉馬努金雖天賦異稟,但早期由于偏科未能進入印度頂尖大學,只能獨自摸索,其成果中也存在不少錯誤。后來在哈代的幫助下進入劍橋大學,才有了后來的數學成就。這充分表明,后天的環境,包括家庭、社會以及機遇等因素,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曾經,因為身材矮小,許多人都說鄧亞萍不可能打進奧運會,但憑借堅定的決心和對目標的執著追求,她不停地練、練、練,練到技巧可以隨心所用的程度,最終成為奧運冠軍??梢?,所以人生的勝負就是看你自己的決心,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失敗的經驗往往比成功的經驗更能讓人成長,因為它能錘煉一個人的意志,讓人在面對困難時更加堅韌。
培養興趣在丘成桐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也占據著重要位置。他認為,童年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習興趣起著關鍵作用。他自己就是在父親的引導下,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幼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
他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鼓勵孩子廣泛閱讀各類書籍,不僅是學科相關的書籍,還包括小說、計算機知識、名人傳記等。對于有深度的書籍,不能期望看一遍就完全理解,而應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這種閱讀方式有助于培養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
對于年輕人如何規劃人生,丘成桐先生也給出了寶貴的建議。他指出,年輕人立志不應僅僅局限于追求物質享受,興趣在人生目標的選擇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僅僅為了賺錢而選擇職業,可能即使獲得了財富也未必快樂。而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并堅持不懈地努力,未來的生活自然不會有太大問題。
對于立志做學問的年輕人,要樹立遠大崇高的目標,做學問的終極目標在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揭示自然規律,而不是追逐名譽、地位和財富。
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挫折或名利誘惑而改變方向。
同時,學術興趣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學習和修為的提升而動態變化。在改變研究方向時,應該基于研究內容的自然演變,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就像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盡管歷經重重困難,但始終堅信自己的道路,最終完成了這一偉大的構想。
最后,丘成桐先生說:“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堅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擾,不屈不撓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進。”
這些人生建議,源于丘成桐先生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卓越的學術成就,不僅對年輕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我們每個人在追求夢想、探索知識的道路上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學習。
求學問道正當時 丘成桐告訴你這些為學與做人的關鍵
梁啟超在他的著名演講中說“為學就是學做人”,歐陽修也直言道“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為學,絕非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品德修養的塑造;做人,也并非孤立的道德踐行,它與做學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丘成桐先生在新書《我的教育觀》中同樣重申了做學問要有高尚情操。他從為學的基礎與環境、抱負與動力、方法與過程,到為學與做人的緊密關聯,再到對當下中國科技發展的思考與展望等多方面,深入且全面地論述了為學與做人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深刻內涵。
一個人的成長深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游泳、鳥在空中飛翔、樹在林中生長一樣。歷史上,沒有一位大科學家能在毫無文化背景的環境中創造出偉大發明。成功的學者需要吸收歷史積累的成果,并與當代學者切磋交流。
在學術環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各具特色,人才的匯聚能有力地推動學問的發展。在學校里,教授的研究熱情、學者間的交流探討,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做大學問要有高尚的情操,以下五點至關重要。一是求不朽之業,追求如《左傳》中所說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的境界;二是要有承先啟后的使命感,像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牛頓的《力學原理》那樣,為后世奠定基礎;三是有所見,有所思,而欲示諸眾人,傳諸后世;四是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大自然的結構,尋找宇宙的真諦,愛因斯坦因好奇心濃厚創立相對論便是例證,數學上很多領域的探索也是基于數學家濃厚的好奇心;五是為了尋找美的結構,窮畢生精力,近代的統一場論,某些晶體結構、數論或幾何上種種雅致的命題,都引起熱烈的研究,而追尋純美則是這種研究的主要動力。通常,學者的學習原動力是多樣的,但傳世之作必定包含上述重要因素。
如何為學?丘成桐給出以下三點建議:
1.年輕人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碰到重要問題,要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即使工具不夠,也要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
2.做學問要有熱情,有了熱情才能夠專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夠完成。
3.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后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所謂扎實的基本知識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創新的科學都是通過不同學科的融合,擦出火花來完成的。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其能力和知識水平都要跟這些不同學科的專家相若,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識跟不上,他也能理解問題的困難之所在,找合適的專家求教。
同學們年輕時務必踏實,將基礎學科學好,同時也應研習應用科學,因為這些知識能增長見聞,使我們對學問有更寬廣的認識。
一位胸懷大志的學者,必須有遠見。有的想了解宇宙的結構、星體的運行、粒子的基本原理;有的想了解生命的起源、人體的構造、疾病的療法……這都是發人深省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求。
有了這些目標,又具備適當的基本訓練,就要找到最好的問題,并努力去解決。結交志同道合而又跟你在知識上互補的朋友是很重要的。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夠完成。失敗后再嘗試,屢敗屢戰后才能成功。要想持久,必須得有熱情,要高瞻遠矚。
追求學問的熱忱需要培養,這關乎一個人的情操。除去名利的羈絆,使欣賞大自然的本能毫無拘束地表露出來,乃是培養學問感情的第一步。
如何去找正確的方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一方面要有師友的幫忙,一方面需要有濃厚的好奇心。
大自然無窮無盡、現象萬千,其中必有某種現象使我們感到疑惑,從而心動,從而興奮不已。于是本著好奇心,鍥而不舍地找出此現象背后的原理,這是創新的第一步。然后,繼續將這些研究發揚光大,以至完成一套有意義的理論。
為人與做學問緊密相連。當你全心全力去做學問的時候,實在找不出時間去做不應當做的事。反過來說,對權力或物質的欲望,會窒礙做學問的熱情。
高尚的情操需要培養和堅持,良師益友、先哲懿范、文化修養都是培養這種情操不可或缺的因素。
為人影響做學問的態度與動力。孟子曾言:“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睂W者若能涵養此氣,再加之博覽群書,便能擁有無畏的勇氣,在學術之路上堅定前行。
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們理應保持這份初心,培育如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為人的品德修養影響做學問的深度與廣度。由于人們的處境、志趣和能力各不相同,在合作時,我們不能僅從自身角度衡量他人,應秉持寬容態度,如此才能推動學術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學者應如司馬遷般,有著“究天人之際”的志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胸襟,這樣在做學問時才能汲取多元知識,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做學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無論大文學家還是大科學家,都要經歷刻苦學習的階段。像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研究DNA結構時,盡管面臨諸多困難和停滯期,但他們憑借專注和熱情,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這體現了做學問過程中培養的堅持和專注等品質,對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做學問與學做人宛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我們既要以扎實的基礎、飽滿的熱情和正確的方向投身于學問的追求;又要以高尚的情操、寬容的胸懷和堅定的志向塑造自身的品格。
年輕的我們,正站在人生的新起點,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讓我們珍視這寶貴的時光,將做學問與學做人緊密融合,在求知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在修身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大數學家丘成桐寄語年輕人的16句話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都懷揣著夢想與追求,卻常常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在迷茫與困惑中徘徊不前。每個夜晚,當喧囂漸漸沉寂,正是我們靜下心來,聆聽內心聲音,汲取前行力量的時刻。
今天,我們整理了數學大家丘成桐先生在新書《我的教育觀》中的寄語。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充滿智慧與溫暖的話語,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給予我們勇氣與力量,去擁抱更好的自己,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丘成桐老師是當今世界數學與物理學的泰斗?!段业慕逃^》是一本大數學家講述自己教育理念的書。丘成桐從自己的家學淵源寫起,回顧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年幼時候條件艱苦,仍堅持追求學問;攻克數學難關的時刻,以及從哈佛退休后落葉歸根,為中國基礎科學教育培養領軍人才的經歷和體驗。
書中體現了科學家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精神、追求學問時感受到的單純的樂趣,以及對自己學習方法的概括與總結。
我希望大家都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做有為的學者,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堅持初心,不受外力干擾,不屈不撓地在求真的道路上挺進。
我希望數學學科能在中國更好地建立起來,培養一批對學問有純粹看法的年輕人,并希望他們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有這個宏愿,用心感受大自然,真誠熱愛大自然,努力探究大自然,長期投身一些基礎性的、有深遠影響的研究。
我希望年輕人能克制私欲,以真摯的感情來欣賞和理解大自然的奧秘。
在小學階段,應該進行活潑有趣的教育,將兒童的能力和心智慢慢誘導出來。
我們對于任何問題、任何事情,都應該保持不同的看法,看法越多,對問題的了解就越透徹。
不可貪婪,不能帶有僥幸心理;每做一件事,要警惕可能影響了多少人的生計和前途;做錯事,要有羞恥心。
永葆一顆童心,保持人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創造能力,展示自己的個性,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至關重要。
中國歷史必須讀,同時要讀得透徹,對國家、對同胞才會有感情。有了高雅的感情,學問和事業才會做得好。
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懷著赤子之心。我們關愛家人、朋友,也愛 慕異性,對事物充滿好奇。我們何不繼續保持這份赤子之心, 培養孟子的“浩然之氣”,昂昂然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一個人最后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懂得走捷徑,爭取到最好的結果,而是因為他能不斷從失敗中站起來,并且從失敗中學習成功的方法。
奉勸年輕的學生,要盡量打好基礎,不要貪圖進度,急著畢業。
大學生如果立志選擇科學研究的道路,應多修讀大師級教授的課,或旁聽名家的演講。
如學生對于見到的事物、閱讀過的書籍文章都沒有興趣,不愿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不可能有創新的成果。
中國要成為實質且能永續的大國,必須有自己創新的能力,在科技文化上要有深度,才能夠與歐、美、日這些科技大國爭長短。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