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自南,再一次吹醒了南沙、吹動了廣州、吹拂了粵港澳大灣區!
昨天,央行等五部門聯合“放大招”,出臺專門支持南沙金融發展的政策多達30條,消息剛一發布就刷屏全網。
這不僅是南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廣州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節點。
01
30條“硬核”政策出臺!
南沙成為中國金融開放試驗田
5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因為文件包含30條具體措施,大家簡稱它為“南沙金融30條”。
簡單來說,這份文件的目標很明確:將南沙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金融創新功能的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重要節點。
大家注意,這三個定位非常非常高。有網友說,廣州作為一個城市都未曾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但南沙區居然享受了,這是“母以子貴”啊。
其實,這和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南沙方案》一脈相承——當時國家就明確,南沙要建成立足粵港澳、面向世界的戰略平臺,分2025年和2035年兩步走。
如今五部門聯合發文,相當于以排山倒海之勢猛推了一把南沙。
細讀文件,有這樣幾個表述讓我印象很深:
1、對符合南沙產業發展導向的企業,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票據貼現產品、增加票據融資支持,加強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
2、鼓勵銀行業同外部投資機構合作,探索“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新模式。支持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
3、積極研究加快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相關工作。積極引入主權財富基金、家族辦公室、風投創投等多元化投資機構。
4、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投資者依法申請設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參控股境內期貨公司。
5、高標準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明珠金融創新集聚區、期貨產業園等平臺,為港澳金融機構跨境辦公提供空間載體。
6、支持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出與香港交易所跨境合作品種。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穩妥有序將已上市的期貨期權產品申請為允許境外交易者參與交易的特定品種。支持南沙建設商品期貨交割中心。
7、鼓勵廣州期貨交易所積極探索電力期貨,做精做深新能源期貨品種體系。
8、推行更為便利、更為廣泛的專業資格互認和專業服務跨境執業。大力引進和培養國際化金融人才,支持粵港澳三地院校在南沙建設高級金融學院、國際化金融研究機構,搭建跨境金融專業人才庫。
9、在港澳居民同意前提下,允許在南沙的港資或澳資銀行共享其母行掌握的同一居民信用狀況。
10、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推動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在確保資金使用符合規定、交易行為可追溯的前提下,結算銀行可直接為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辦理人民幣資本金入賬結算業務,無需開立人民幣資本金專用存款賬戶。
此外,文件里有四個關鍵詞特別值得關注:
創新:文件里“創新”一詞出現了19次,從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數字人民幣試點,到探索電力期貨交易,幾乎覆蓋了金融服務產業、民生的方方面面。比如以后在南沙,科技企業借錢可能更方便,老百姓也能體驗到更多“數字金融”的便利。
開放:依托緊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南沙要在跨境金融上先行先試。政策提出探索“跨境資金靈活結算”“外資機構在南沙新設金融牌照”,還要加快建設“跨境資產管理中心”,穩步擴大“跨境理財通”試點。以后粵港澳三地的居民和企業,資金往來可能更便捷,投資選擇也會更多。
特色金融:政策專門瞄準綠色金融、數字金融、航運金融和國際租賃保理等領域。比如支持綠色建筑項目融資、推動航運交易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甚至鼓勵發展“智能金融服務”,用科技手段讓金融服務更高效。
監管:在鼓勵創新開放的同時,政策也強調“監管不缺位”,提出從全面監管、跨境監管合作、風險防范到法治保障四個維度,織密金融安全網,確保發展穩健有序。
圖源:廣州南沙發布
02
廣州金融短板在哪里?
這場“及時雨”來得很關鍵
要理解政策對廣州的意義,先看看廣州金融業的“成績單”。
金融業增加值指的是特定時段內金融業新產出的價值,它直觀展現了金融業對城市經濟的貢獻度與發展水平,下面來看看幾個重點城市的金融業發展情況:
2024年數據顯示,廣州金融業增加值達3049億元,全國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是:北京(8154.2億)、上海(8072.73億)、深圳(4710.48億),可見廣州金融業和“第一梯隊”差距較大。
從金融業占GDP比重看,廣州僅為9.83%,而北京、上海、深圳均超過12%,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拉動效應弱于這些城市。
作為經濟重鎮,廣州的金融業規模雖然不小,但和京滬深仍有差距,甚至面臨“標兵漸遠、追兵逼近”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南沙金融30條”的出臺就像一場“及時雨”。
廣州的“金融突圍戰”,可以從南沙開始。
從2022年《南沙方案》到2025年“金融30條”,國家對南沙的定位越來越清晰——不僅是廣州的南沙,更是粵港澳的南沙、面向世界的南沙。
對廣州而言,這不僅是一次金融業的“補短板”,更是一次重塑城市競爭力的機遇:當南沙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驗田,廣州就能以更高的定位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為中國金融發展貢獻力量。
這場始于南沙的“金融突圍戰”,能否改寫中國城市的金融版圖?大家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