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不知道姐妹們有沒有關注到,4月和5月,教育圈接連放出了兩個大消息。
大家平常輔導娃寫作業都忙得要死,小的教育政策變化我都不會拿出來和姐妹們說。但這兩條消息實在太關鍵,說不定會影響你家娃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花一篇文章的時間好好聊一聊。
01
對孩子的“普職分流”焦慮,或許可以緩一緩了
第一個消息是,4月11日,北京市首所市屬職業本科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大學正式成立。
學校首批本科招生,只招六個專業,分別是:合成生物技術、汽車工程技術、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與應用、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數字媒體藝術。
姐妹們可以看到,這些專業方向全都緊貼國家產業重點,屬于 “風口”專業。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校方信心滿滿地承諾,對于第一波招生的600多本科生,他們會采用“訂單式培養”。
學校目前已計劃與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企業簽署協議。學生們一入學既是大學生,也是對口企業的“準員工”。校方保證這些學生悉數實現高質量就業。
在家長們普遍焦慮“普職分流”的情況下,這條消息其實很振奮人心。
咱們做家長的不愿意讓孩子讀職校,主要就是顧慮職校畢業了待遇差,工作社會地位低。但如果職業本科也能保障好就業、接上產業鏈,家長的焦慮也就能減輕不少。
北京是國家教育的風向標。這所學校的設立,或許代表著未來職業教育的“天花板”在慢慢抬高。職業路徑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通往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另一條通道。
關于高質量“職業本科”的性價比如何,我們可以留一個期待,等這批“訂單式培養”的本科生們4年后畢業了,看看他們的就業質量到底在什么層次,家長心里也就有底了。
02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終于說清楚“到底教什么”了
第二個消息是,5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
之前教育部發過紅頭文件,明確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AI教育”(具體的政策分析咱們2月份發過文章:)。
不過那時候很多家長都疑惑:要普及是好事,但人工智能到底教啥?該從哪兒下手?
這次發布的“指南”就是一個明確的答復:
不同學段教什么、怎么教、老師怎么教、家長怎么配合,全都寫得很清楚。
這里給大家列出來文件原文。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孩子學什么,文件里都做了明確的界定:
左右滑動查看
我和熟識的教育專家討論過后,為大家梳理了這份文件的重點,建議家長們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人工智能,編程仍是底層能力
之前一些家長擔憂“AI出現后,再學編程已經沒啥意義”,現在來看,這個憂慮完全可以放下了。
《指南》明確要求:
·小學要通過“可視化編程”完成簡單指令設計;
·高中要學習構建簡易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并優化性能
這些都說明,編程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技能。只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更強調編程技能與真實問題結合的應用能力。
建議家長們,如果有意培養孩子的AI能力,小學階段可以帶著孩子接觸圖形化編程工具(如Scratch),初中以后可逐步轉向學習Python等語言,重在用代碼解決具體問題,而非死學語法。
2.教孩子學會分辨人工智能中的虛假信息,也是一項重要任務
之前姐妹們可能已經看到過一些文章科普,DeepSeek等AI生成的內容有不少沒有明確數據來源,甚至有時AI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教育部顯然也注意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這一風險,專門在指南里要求孩子們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辨析虛假信息風險”,并希望孩子們能對“技術倫理”有認知、有思考。
這其實提醒了學校和家長,在教孩子“認識AI”“使用AI”“駕馭AI”的路上,需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讓孩子面對AI不全聽全信,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3.項目式學習是學習人工智能的主流方式
文件在各學段都強調通過“項目”“案例”“探究式”等方式完成任務,不是背知識點。
這符合人工智能這個學科的特色,也符合咱們國家未來對科技人才的要求。
建議家長們鼓勵孩子參與科技節、創新挑戰賽、研學等跨學科項目活動,這些比單純刷題更有意義。日常也可以嘗試一些“小項目”,比如讓孩子設計一個“天氣提醒機器人”。
4.人工智能未來會逐步寫入升學評價
雖未明確“納入中考”,但文件里強調了“人工智能素養成長檔案”“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意味著人工智能將來可能成為中考/高考之外的“軟升學”項。
未來隨著AI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加深,這一趨勢很可能得到加強。所以,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特長又學有余力,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在AI項目、比賽和作品方面做一做積累。
5.人工智能是未來的“通識”教育
文件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普惠公平”。人工智能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通識教育。
這體現了國家對AI技術重要性的預判。我們可以把AI教育看作未來素養的一部分,就像今天人人都需要會用搜索引擎一樣。
未來,不懂AI可能會寸步難行,家長現在對AI教育的重視,將為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一年,國家對教育的政策發力非常明確:一邊是職業教育提質升級,力圖改變“藍領不如白領”的社會認知。另一邊是大力發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把AI的重要性在教育界也拔到了一個非凡的高度。
我的感受是,大的方向已經定了,只是時間尚短,還沒明確看到這些政策的成果與回音。我們作為家長,現在“all in”風險有些大,密切關注并謹慎跟進是當下的最優選。
也許我們的孩子,已經站在了下一場大變革的門口。
我們不能替孩子們做選擇,但是可以時刻關注時代的風向,早早為孩子指出他未來的一部分可能性,并在他們想要前進時,為他們提供最大的助力。
與各位老母親共勉。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對于政策,密切關注并謹慎跟進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有光明的未來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