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一、長煙落日,短歌行
說起唐朝的詩人,真是群星璀璨。李白是天上的仙人,偶爾落入凡間,喝幾杯酒,留下幾句不食人間煙火的詩,又飄然而去。杜甫呢,是人間的老吏,一輩子皺著眉頭,替天下蒼生操心,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苦難,都掰開了揉碎了,寫進詩里,沉甸甸的。
還有一位,跟他們都不太一樣。他叫李賀,字長吉。活得不長,才二十七歲,像一顆流星,嗖地一下劃過中唐的天空,留下了一道詭譎、秾麗、讓人心驚肉跳的光芒。
后人叫他“詩鬼”。鬼者,非人哉,是說他的詩思奇絕,語言險怪,想象力天馬行空,常常寫些神仙鬼怪、幽冥冷艷的東西,讀起來,看不見的游神野鬼仿佛在你身后觀摩,常會起一層涼意。
李賀這輩子,好像跟“順遂”兩個字沒什么緣分。他是唐朝宗室的后裔,算是皇親國戚,但到了他這一輩,家道已經中落,跟普通讀書人也沒太大差別了。
他有才華,是真有才華,七歲就能寫詩作文,十五六歲就名動京城。韓愈、皇甫湜這些文壇大佬都挺看好他,覺得這孩子將來不得了。可偏偏運氣不好。他想考進士,憑本事吃飯,結果有人拿出他父親名字里的“晉”字說事,說兒子考“進士”,是犯了父親名諱,大不敬。這叫“避諱”。就因為這個現在看來有點荒唐的理由,他一輩子進不了考場,仕途的路,還沒開始走,就被堵死了。
你想想,一個心高氣傲、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遇到這種事,心里該有多憋屈,多憤懣?這口氣,一直憋在他心里,成了他詩歌里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郁之氣。加上他身體一直不好,瘦骨伶仃,常年有病,可能也讓他看世界的眼光,跟別人不太一樣,總是帶著點病態的敏感和凄厲。
他活著的那個時代,是中唐。安史之亂的創傷還沒完全愈合,唐朝想要“中興”,唐憲宗李純是個有想法、也有魄力的皇帝,想削平那些擁兵自重、不聽號令的藩鎮,重振中央權威。所以那段時間,朝廷跟藩鎮之間,沒少打仗。西邊呢,吐蕃還時常來騷擾邊境。
打仗,就需要人,需要將軍,需要士兵。建功立業、保家衛國,是那個時代很多讀書人的夢想。李賀自己去不了考場,走不了文官的路,心里那股建功立業的渴望,那股英雄情結,就只能寄托在詩里了。
《雁門太守行》,就是這么一首詩。雁門關,在山西代縣,自古就是邊防重鎮,也有的是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奉命守雁門,擊殺匈奴十余萬騎,漢朝李廣、衛青、霍去病都曾在這里跟匈奴打過仗。王昭君也是從這里遠嫁匈奴。
提起雁門關,人們想到的就是金戈鐵馬、黃沙白骨。李賀寫這首詩,具體年份不太好考證,大概是他二十歲出頭,正是熱血沸騰、又找不到出路的年紀。可能是聽說了朝廷征討藩鎮,或者邊境又起了戰事,他心潮澎湃,就寫了這么一首模擬邊塞將士口吻的樂府詩。
“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有點像現在的“歌行體”,內容多半跟軍事、征戰、行旅有關。你看詩題,“雁門太守行”,仿佛就是雁門關的老太守,在給我們唱一首邊塞的歌。
二、品味《雁門太守行》
我們一句一句來看,咂摸咂摸里面的味道。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起筆就不得了。你看這畫面感!天上的烏云,黑壓壓地滾過來,低得好像要把城墻都壓塌了。這是寫敵軍勢大,來勢洶洶,氣氛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
但就在這片黑暗的背景下,“甲光向日金鱗開”,守城將士們的鎧甲,在日光下閃閃發光,像一片片金色的魚鱗。一個“開”字,寫出了陽光穿透鎧甲縫隙、反射出光芒的樣子,也寫出了將士們嚴陣以待、毫不畏懼的氣勢。
這一聯,對比太強烈了。“黑云”對“甲光”,“壓城”對“向日”,“欲摧”對“金鱗開”。一暗一明,一壓抑一昂揚,一沉重一閃亮。一下子就把戰爭的陰云和守軍的決心,都擺在你面前了。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這種驚心動魄的意象,就是李賀的拿手好戲。他寫東西,從來不平平淡淡,總要給你點顏色看看。黑就是墨黑,金就是耀眼的金。
很多詩人喜歡白描,用樸素的語言勾勒事物本來的樣子。李賀不一樣,他喜歡用濃墨重彩,喜歡夸張,喜歡制造奇特的意象。這大概也是“詩鬼”得名的原因之一吧。他的詩,像是用血和墨,再加上寶石、金屬的碎屑調出來的顏料畫成的,有一種奇異的光澤和質感。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號角聲響徹云霄,彌漫在蕭瑟的秋色里。戰爭,總是在這種肅殺的季節發生。秋天,草木凋零,萬物肅殺,正好襯托戰爭的殘酷。“角聲滿天”,不是一聲兩聲,是連綿不絕,傳遍了整個天空,可見戰事之緊張激烈。
“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句尤其“李賀”。燕脂,就是胭脂,古代女子用的化妝品,紅色的。這里指戰士們流的血。鮮紅的血,流在塞外的土地上,到了夜晚,天氣寒冷,血跡凝固了,變成了紫黑色。李賀不說血,說“燕脂”,把慘烈的犧牲,寫得有種凄艷的美感。紅色凝結成紫色,顏色的變化,也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和氣溫的下降,從白天的激戰,到夜晚的沉寂和寒冷。一個“凝”字,寫出了血液凝固的狀態,也仿佛凝固了時間,凝固了悲壯。
這種寫法,把殘酷和美麗,死亡和色彩,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李賀特有的“鬼氣”和“艷麗”。他似乎總能從最黑暗、最丑陋的事物里,發現一種驚心動魄的美。這需要何等的敏感和想象力?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戰況可能不太順利。“半卷紅旗”,紅旗沒有完全展開,可能是因為風太大,也可能是因為戰事失利,士氣有些低落。“臨易水”,讓人想起《戰國策》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當年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就是在易水邊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里用易水的典故,一下子就點燃了悲壯的氣氛,暗示了這場戰斗,可能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決戰。將士們抱著必死的決心。
“霜重鼓寒聲不起”,夜深了,天更冷了,下了很重的霜。戰鼓的鼓皮,因為受凍受潮,都敲不響了。鼓聲,是戰場上提振士氣、指揮進退的重要工具。鼓聲沉寂,更顯得夜晚的寒冷、寂靜,也暗示了戰斗的艱辛和可能面臨的困境。連鼓都敲不響了,仗還怎么打?但即便如此,將士們還在堅守。
這一聯,寫的是戰場的具體情景,但又處處透著象征意味。紅旗半卷,是危急;易水悲歌,是決絕;霜重鼓寒,是困頓。層層遞進,把氣氛推向了高潮。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是全詩的高潮,也是將士們發自內心的誓言。
“報君黃金臺上意”,用的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筑黃金臺招攬賢才的典故。燕昭王為了報齊國破燕之仇,勵精圖治,他聽從郭隗的建議,建造了一座高臺,把黃金放在上面,以此表示招納天下賢士的誠意。后來樂毅等賢才紛紛投奔,燕國終于強大起來,打敗了齊國。
李賀在這里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我們這些將士,深受國君(“君”可以指皇帝,也可以泛指朝廷)的知遇之恩、賞識之重,就像當年燕昭王對待賢士那樣。所以,我們要報答這份恩情。怎么報答?
“提攜玉龍為君死。”“玉龍”,指的是名貴的寶劍。寶劍,常常被文人用玉龍來形容,取其光潔、鋒利、有靈氣的意思。也有說“玉龍”是劍名。不管怎樣,“提攜玉龍”,就是拔出寶劍。“為君死”,就是為了國君(朝廷)不惜犧牲生命。
這兩句,把前面所有的緊張、艱辛、悲壯,都升華了。雖然處境艱難(黑云壓城、霜重鼓寒),雖然犧牲慘重(燕脂凝夜紫),但將士們報效國家的決心,堅如磐石。他們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報答那份知遇之恩,為了心中的信念。這是一種非常純粹、非常熾熱的情感。
李賀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他把這份無法實現的理想和抱負,都傾注到了這首詩里。詩里的將士,或許就是他理想中的自己——即使身處絕境,也要為國盡忠,轟轟烈烈地活一次,哪怕是死。
三、這首詩好在哪里?有什么亮點?
首先,當然是它奇特的想象和秾麗的色彩。李賀的詩,像一個光怪陸離的夢。王安石說,既然天空被黑云覆蓋,怎么還會有陽光照射到鎧甲上呢?
“此兒誤矣,方‘黑云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升庵詩話· 卷十》“
明代楊慎提出反對意見,說老王其實不懂詩,我在云南就見過這種景象。
“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云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云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升庵詩話· 卷十》
后人對此亦有爭論,但不論真假,“黑云壓城”、“甲光金鱗”、“燕脂凝夜紫”,這些意象,都是高度主觀化的提煉和夸張,充滿了視覺沖擊力。李賀用的顏色,特別大膽,黑、金、紅、紫,對比強烈,有種油畫般的厚重感和戲劇性。這種風格,在整個唐代詩壇都是獨樹一幟的。
其次,是它極強的氛圍營造能力。從開頭的“黑云壓城”,到中間的“角聲滿天”、“霜重鼓寒”,再到最后的“提攜玉龍為君死”,整首詩節奏非常快,意象轉換也快,但始終籠罩在一種緊張、悲壯、蒼涼、決絕的氣氛里。
讀這首詩,就像看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感非常強。短短四句,就把一場殘酷的圍城戰,從白天寫到黑夜,從敵人的氣焰寫到我方的決心,從戰場的慘烈寫到將士的心聲,寫得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
第三,是它的語言精練,意蘊豐富。《百年孤獨》的開頭,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一句話提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間狀態,而李賀在《雁門太守行》里的56個字,也是凝練到了極致。
“黑云壓城城欲摧”,七個字,寫盡了危急形勢。“燕脂凝夜紫”,五個字,包含了時間、地點、顏色、狀態、情感等多重信息。“半卷紅旗臨易水”,七個字,用典故點染了悲壯氣氛。“提攜玉龍為君死”,七個字,是擲地有聲的誓言。李賀用字,極其講究,甚至到了“煉字”的程度。
據說他寫詩,身邊總跟著一個小書童,背著一個錦囊。有了好句子,就寫下來投進囊中。晚上回家再整理。這種苦吟的態度,讓他的詩歌語言密度極大,往往一兩個字就能包含很深的意思,值得反復品味。
第四,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精神和個人情懷。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邊塞戰爭,歌頌將士的忠勇。但深一層看,它也折射了中唐時期,朝廷力圖重振、但又面臨重重困境的時代背景。那種渴望建功立業、但又時常感到壓抑和悲壯的情緒,是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而對李賀個人來說,這首詩更是他內心憤懣、渴望、理想和絕望的集中體現。他把自己的不得志,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對英雄主義的向往,都熔鑄在這短短的四句詩里。詩中的“君”,既是皇帝,或許也是他心中那個渴望被認可、被賞識的“知己”。“為君死”,既是為國捐軀,或許也包含著一種知己者死的決絕。這種公忠與私情的交織,使得詩歌的情感更加復雜動人。
四、李賀真正要表達的是什么?
我覺得,李賀不僅僅是在模擬一個雁門太守的口吻,歌頌邊塞將士的忠勇。他更是在借這個題材,抒發自己胸中的郁勃之氣,表達自己強烈的報國之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哪怕這種追求最終可能通向毀滅。
“黑云壓城”的困境,何嘗不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才華橫溢卻被“避諱”的枷鎖困住,報國無門,理想受挫,這不就是壓在他心頭的“黑云”嗎?但他沒有沉淪,“甲光向日金鱗開”,他的內心,依然有光,有不屈的意志,有對理想的堅守。
“燕脂凝夜紫”的犧牲,是他看到的現實的殘酷,也是他對生命價值的一種理解。生命短暫,青春易逝,與其默默無聞地凋零,不如像戰場上的鮮血一樣,凝結成一種悲壯而凄美的永恒。
“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決絕,是他面對困境的態度。既然現實的路走不通,那么就在精神的世界里,做一個一往無前的勇士,哪怕前途是“易水寒”,也要唱著悲歌前行。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誓言,是他對理想的終極告白。他渴望得到認可(黃金臺),渴望實現價值(提玉龍),他愿意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為君死)。這份執著,近乎偏執,帶著一種飛蛾撲火般的慘烈。
所以,這首詩,與其說是寫實的邊塞詩,不如說是一首高度象征化的、充滿浪漫主義和悲劇色彩的心靈史詩。它寫的不僅是雁門關的戰斗,更是李賀內心的掙扎、吶喊和宣誓。
李賀的一生,太短了。就像一首急促而悲愴的短歌,在歷史的長煙落日里,很快就唱完了。但他留下的詩篇,卻像夜空中最亮的星(雖然有時是鬼火般的亮),一直在閃爍。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只有短短八句,五十六個字。但它像一個高度濃縮的能量塊,里面蘊含著中唐的風云、邊塞的烽火、將士的忠魂,更有一個天才詩人無法排遣的苦悶、無法實現的抱負和那份近乎絕望的執著。
讀這首詩,你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沖擊。那種黑云壓城的窒息感,那種甲光向日的閃耀感,那種燕脂凝紫的凄艷感,那種提攜玉龍的決絕感,會穿透時空,直抵你的內心。你會驚嘆于李賀的想象力,怎么能把戰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而又如此瑰麗奇絕。你也會為詩中那份純粹而熾熱的犧牲精神而感動,同時,可能也會隱隱感到一絲悲涼——為了那虛無縹緲的“黃金臺上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值得嗎?
這或許就是李賀詩歌的魅力所在。它不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它只是把最極致的色彩、最強烈的情感、最殘酷的現實和最決絕的理想,都擺在你面前,讓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長安的秋夜,大約是真的有些涼了。李賀那間小小的書房里,一盞油燈的火苗,不太安分地跳著,映得他清瘦的臉龐忽明忽暗。窗外,許是有風,細細簌簌地,不知是吹動了院里那幾桿瘦竹,還是拂過檐角的蛛網。
他剛寫完那五十六個字。墨,是新磨的,還帶著點松煙的淡香,落在微黃的紙上,卻好像凝住了千鈞的金甲,和塞上凜冽的寒霜。他盯著那幾行字,眼神像是燃著一點火,又像是結了一層冰。那“黑云”,那“金鱗”,那凝固的“燕脂”,仿佛還在紙上流動,帶著邊關傳來的,隱約的號角聲。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攏了攏稍顯單薄的衣衫。夜深了,燈油快要燃盡,發出輕微的“嗶啵”聲,像是在催促著什么。
遠處,隱隱約約傳來更夫的梆子聲,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靜的夜里,也敲在無邊的秋色里,不緊不慢,帶著一股說不清的涼意,慢慢散開,散得很遠,像他心頭那些散不去的念頭。燈火下,那五十六個字,靜靜地躺著,卻像一把出鞘的劍,在等待一個不知何時會到來的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